現代醫學理論認為,人的健康不僅指生理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而技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技校學生管理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這一問題長期被忽視,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難以及時發現,且無法進行指導。技校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是技校進行學生管理工作改革和調整的重要內容。
一 技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特點
近年來,在學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發現不少學生因為學習、就業壓力大,家庭、社會期望過高等原因,對父母和教師產生了嚴重的抵觸情緒,造成親子關系、師生關系緊張,直接影響了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乃至就業,具體表現在:
1.情緒穩定性差,容易偏激和沖動
很多技校學生由于第一次走出家門求學,面對陌生的環境和復雜的人際關系,受到自身學識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大部分學生茫然不知所措,思想復雜多變,辨別力弱,自我約束力差,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矛盾和沖突,如雖然需要依賴父母、渴望得到老師的重視,但是往往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把父母和老師的幫助看做是束縛。在不穩定的情緒影響下,容易偏激和沖動,喜歡獨立于班級之外,把老師和同學們的關心幫助當成是虛情假意,具有非常強烈的報復心理;凡是父母和老師要求做的,經常產生對立情緒。
2.心理承受能力差,就業心態亟須調整
在整個社會的高度緊張而帶來的應激性大環境下,技校的學生直接面對就業的壓力,但自身學習目的不明確,與現實的巨大落差往往使他們事與愿違,感到失落、沮喪和無助。一旦遭遇挫折,就會在人生的理想道路上迷失方向,無所適從,不知道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如此一來,惡性循環,致使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差,對自己失去信心。
大部分學生對就業既渴望又恐懼,在心理承受能力狀況不佳的情況下,往往因為社會對于學歷的傳統認知觀,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認為學歷不高,就業無望,于是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在校期間無所事事。
3.早戀問題嚴重
近年來,技校學生發生早戀的現象比較普遍,并有蔓延的趨勢。受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不少學生錯誤地認為談戀愛是種時尚,不以為羞,反以為榮。甚至個別成績優異的學生也談戀愛,而且趨向低齡化、行為公開進行,不避諱老師和同學。但由于學生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愛情,感情比較脆弱,而且處理感情問題不理智,經常會因一點小事就產生矛盾,學校的一些群體打架、暴力行為大都與感情糾紛有關。
二 加強技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徑
通過分析技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特點,職業教育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遵循職業教育學、職業教育心理學的規律,采用多種疏導方法,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時修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和心理,促進技校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建設
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德育教學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不能把學生所有的問題(包括心理健康問題)都歸結為思想道德問題,認為解決學生的問題只有靠德育教學去完成。高估德育教學的功能,會使德育教學陷入尷尬的教條主義。從心理健康教育角度上講,技校學生的社會化過程,也就是形成和發展對于社會的認識過程,使他們逐漸在良好政治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心理雙重作用下學會為人處世。
班主任在班級學生管理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合格的班主任應該有職業敏感性,運用心理學的知識觀察學生細微的心理變化,認真傾聽學生的見解,運用心理疏導方法對“問題”學生進行指導,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緩解學校德育教學的壓力,使學生處于輕松愉快溫暖的班集體中,用內在影響力和班級的凝聚力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專職心理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充當學生好朋友的角色,輔導員一般與學生共同生活,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積極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引導他們樹立良好的價值觀,掌握正確的人際交往技巧,讓學生的心理走上健康的發展道路。
總之,在技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德育老師、班主任和專職心理輔導員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堅力量,要加強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的建設,從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方法溝通配合,共同促進技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大力開展學生的“三自教育”
敢于正視問題,才會設法解決問題。“三自教育”是指在學生中開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活動。學生不僅在學習中是主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應該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教”始終是處于主導地位,但如果外在的教育措施不通過學生的主體意識進行內化,都是徒勞無功的。提倡自我激勵是自我教育的發展、進步和提高,在學生間倡導一種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互助模式,有利于學生之間心理健康相互影響,共同促進和提高心理健康程度。
3.廣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重視校園文化建設
在文化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把立足點放在動態中進行的各個活動環節。根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通過精心設計積極向上、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凈化校園環境,使學生在愉悅和諧的心理氛圍中主動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從而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發展。
倡導師生平等、愛護學生的教書育人氛圍,發展平等與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使學生不易產生叛逆心理,激發學生尊師愛校的熱情,化解不良“心結”,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自我約束、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能力。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