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代的云南書院處在興盛和轉型的重要階段,有著諸多獨特之處,學術界對其研究也較為廣泛,涉及的主題主要集中在書院規章、學制,書院藏書狀況,書院到學堂的轉型和書院著名人物等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新的學術關注點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本文試圖通過對已有研究成果的歸納和評述,分析對云南清代書院進行研究可能的新方向,以拓展書院研究的視野和空間。
【關鍵詞】書院 既存研究 云南 清代
【中圖分類號】G649.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181-04
書院作為中國自唐代開始盛行的一種教育方式,在我國各地的教育發展上起著突出的作用。清代是書院發展的鼎盛時期,書院作為祭祀、教學、藏書的場所,成為各地文化和學術的重鎮;同時,清代又是舊有教育制度即將轉型的時期,書院在清末迅速被新式學堂所取代。所以清代的書院有著興盛與衰亡兩方面并存的鮮明特征,蘊含著豐富的研究價值,引發學界廣泛的研究興趣。清代云南書院藏書豐富,制度嚴明,為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豐富、對其進行審視有助于拓展書院研究的視野和空間。
一 云南清代書院的發展
云南地處西南邊陲,遠離中原文化區,加之民族眾多,多元文化交互,社會發展水平與漢文化流布情況因地而異,但云南的書院文化源遠流長,有著清晰的萌芽、發展、興盛與衰微的發展軌跡。早在漢武帝時期,云南就出現了官學和私學,據《新纂云南通志》載“韓說于元狩間(公元前122年~前117年)使滇興學”,說明官學略早于私學。南詔及大理國時期,漢儒文化在云南廣泛傳播,南詔時期設有文學堂,大理國時期寺院兼做儒學教育的學校。到了元代,賽典赤入滇,在云南大建文廟,設立學庠,大大促進了云南教育的發展。云南有史可考的第一所“書院”:一說是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騰沖縣的秀峰書院,另一說是明朝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大理府浪穹知縣蔡肖杰在縣城北(今洱源縣)建立的龍華書院。之后,書院陸續在云南的各府州出現。有學者統計,明代云南全省有書院七十余處。在清一代,云南的書院數量達到高峰,制度完備,運行機制也臻于完善。據統計,“清代云南共興建226所書院,尤以康、雍、乾三朝建立的最多,計有105所,占清代所建書院的46.5%。”鴉片戰爭前后,云南的書院開始發生變化,起初“沿襲明代舊制,學校與科舉平行,教育為科舉服務,儒學、書院、義學在原基礎上繼續發展;后來,各類學校不斷發生變化,新式學堂紛紛建立?!敝链?,書院被采用新興教育模式的新式學堂代替,書院制度開始逐漸瓦解。雖然書院伴隨新舊交替的社會變革與學術轉向而走向終結,但在云南的教育發展史上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引起后世關注較多的書院有五華書院、育材書院和經正書院。
1.五華書院
五華書院建于1733年,據尹繼善所撰的《新建五華書院碑記》記載:“雍正十一年,特諭天下督撫建立書院……乃就五華山址,新建官廨,辟講堂,增學舍……”?!拔迦A書院舊在府治西北,明嘉靖間巡撫王啟建,久廢。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總督鄂爾泰為‘聚三迤十四府秀良之士而藏修息游其中’,乃奏設于五華山之麓,因以為名?!蔽迦A書院有著較好的學養和相對豐厚的資金,是云南省清代較早也較重要的書院之一。
2.育材書院
育材書院由總督蔡毓榮、巡撫王繼文建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又叫做昆明書院,在城南門外慧光寺左。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御書“育材”二字賜匾懸掛。育材書院與五華書院在人員和規章方面比較相似,但育材書院成就略遜于五華書院,據《五華、經正、育材書院考略》稱“惟車文富、湯立賢、周長清”等人較為有名。
3.經正書院
經正書院建于光緒年間,是繼五華和育材書院后云南又一個著名書院。據《經正書院課藝序》載,為“正興文教為亟務”,“度地于翠海側湖山清曠之區,創建書院,專課今古之學,曰經正書院?!苯浾龝涸峙d隆,當時修建有藏書樓,購買了眾多的書籍儲藏其中,并聘請“品粹博學之儒”為主講。據《宦滇存稿卷一議訂經正書院條規詳文》、《宦滇存稿卷二中原典經正書院課藝序》等文記載,經正書院還有十分完備的學規制度。經正書院曾培養出眾多著名學人,在云南教育史上地位較高,反映了清代云南書院發展的程度。
以上三所書院有政策支持和國家扶持,有較為規范的學規和較大的藏書量,對云南學術與文化影響較大,是云南清代書院中的代表。至清代末期,三所書院逐漸被新式學堂取代。
二 云南清代書院既存研究關注的主要方面
云南省清代書院的成果數量眾多,涉及書院發展得很多方面。從現有成果看,對云南書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書院制度
書院作為舊有教育、祭祀、藏書的場所,有一套較為完整的制度,這些制度深刻影響著書院學規、管理章程和教學理念,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歷來都是研究清代書院的一個主要方向。
清代云南書院的學制十分嚴格,且各具特色。如在《議訂經正書院條規詳文》一文中就對經正書院的學規有非常詳細的記錄。其中有六條重要的規定,“一為課分內外,以期群才皆奮也”;“二為考廉舉貢,以期造就天遺也”;“三為別其升降,以藉昭激勸也”;“四為嚴其糾察,以實征誦法也”;“五為勤聽受以重師承也”;“六為設員役以資經理也”。可見書院的規章制度從課程排布、考試政策、糾察制度到經費管理一應俱全,內容詳細且包羅廣泛。
清代書院的各類規章制度大多是在吸收原有教育制度加以整理和舍取綜合而來的。如經正書院的規定就是“采取歷代鄉學、國學及各省書院成法,而參以現在之宜”,“一切詳細學規,應仍候山長核定”。這樣一來,書院的規章制度均有共同的淵源和一個大概的范本及總規則,使得書院有著相似的特征和教育模式,同時又因書院地域的差異和風氣的不同,學規又各有差異,顯示出每個書院的獨特之處。
書院制度反映書院的內涵,影響后期教育制度的沿襲與革新,現今對其研究已比較充分。對書院制度的研究主要有:段德龍的《云南古代學校教育》,肇予的《五華、經正、育材書院考略》,古永繼《清代云南官學教育的發展及其特點》,黨樂群的《云南古代的學?!返?。此外,陳谷嘉、鄧洪波主編的《中國書院制度研究》,黨樂群編著的《云南古近代學制》以及朱有獻主編的《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等,也收集了與云南書院制度相關的大量文獻和資料。
2.藏書制度
藏書與教學并重,是書院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成為對后世影響較大的一個方面。對書院書籍的保存制度、借閱制度以及書籍來源和后來去向的研究受到許多學者的關注。云南書院藏書方面的大量史料主要保存于尹繼善撰《新建五華書院碑記》,陳燦撰《經正書院課藝序》、《議訂經正書院條規詳文》,《滇系·藝文》(第五卷),吳自肅纂《云南通志·學校志》,李春龍、王玨點校的《新纂云南通志》(第六卷),《袁嘉谷文集》(第一卷)等文獻中。鄧洪波1995年主持的國家八五重點圖書規劃項目《中國書院制度史研究》及《中國書院史資料》,收集了很多與云南書院藏書書目有關的資料,其中有《五華書院藏書目》,這個書目載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刊《昆明縣志》(卷四),反映了五華書院的藏書、刻書情況。該書目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院藏御賜《古今圖書集成》,第二部分包括經部、史部上(正史)中(編年)下(志書)、子部上(儒家)中(雜家)下(類書)、集部上(總集)中(別集)下等10個部類,第三部分為“舊存諸書”目錄,第四部分為 “續增儲書”目錄,第五部分為嘉慶七年至道光十一年增置書目,第六部分為院藏書板目錄,第七部分附“字帖”目錄。鄧洪波的研究成果還提到了育材書院的藏書狀況??傮w上看,這是對云南書院藏書狀況較為全面的調查和研究。有關云南書院藏書的研究還有:王水喬的《云南藏書史略》,肖東發、鐘洪、王波合著的《中國古代書院藏書概論》,何俊偉的《云南古代書院藏書的歷史與特色》,鄧洪波的《云南書院藏書目錄集要》,以及王衛國的《古代書院藏書管理及利用管窺》等。
云南清代書院藏書的特征:(1)內容上多屬儒學經典,對邊地漢文化認同起到了促進作用;(2)不注重版本而注重流通,從而改變了藏書家藏而不讀的舊有現象;(3)藏書借閱制度較為完善,對書籍的保存、來源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如刊刻、贈閱、編纂等;(4)云南書院還保存有地方民族文化資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少數民族史料的保存和利用,并豐富了后期圖書館的館藏。
3.云南書院的發展與轉型
清代是云南書院發展的鼎盛時期,同時又是舊有教育制度即將轉型的時期。云南書院的繁盛主要體現在豐富的藏書和嚴明的制度等方面,但同時,清代書院在清末迅速被新式學堂所取代。西學的傳入和新一代學人的誕生,無一不是對舊有書院制度的巨大沖擊。關于云南清代書院轉型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對云南書院發展歷史及脈絡的關注也很多。主要成果有:李天鳳的《明清云南書院發展述略》,劉光智的《云南書院及其向學校的轉化過渡》,肇予的《五華、經正、育材書院考略》等。清代云南書院發展與轉型的史料主要分布在一些地方志、教育類著作中,如《新纂云南通志》、《續云南通志長編》、《云南通志·學校志》等,以及白新良的《中國古代書院發展史》,薛梅的《云南五華書院的研究》,還有云南省教育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的《云南教育大事記》,楊才林的《民國社會教育研究》,教育部中國教育年鑒編審委員會編的《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等。
上述三個方面并不能概括云南書院研究關注的所有主題,事實上,學界對書院研究的興趣點還有很多,一個主題往往可以延伸出各種子命題。如對單個書院的研究或是對書院中著名人物的研究也較為突出,主要有:肇予的《五華、經正、育材書院考略》,溫梁華的《云南經正書院及其幾位著名人物》,以及薛梅的專著《云南五華書院研究》等。還有對于一些古籍中相應書院史料的考證研究,如對尹繼善撰《新建五華書院碑記》、陳燦撰《經正書院課藝序》和《議訂經正書院條規詳文》以及《楊玉科捐置西云書院碑記》、《新建普洱府宏遠書院記》等的研究。對書院的研究還涉及其他主題、如書院如何獲得經濟支持和藏書來源、書院如何從寺院征得土地、如何得到書籍捐贈,如何建設等。此外,對于書院的社會影響的研究,也同樣受到許多學者的關注。書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學術風氣,學人在書院中接受知識,同時也習得書院的氣質,將這一學術風氣傳到社會中去,影響著一個地區或一個社會中共有的氛圍。
三 云南清代書院研究的新空間
對書院學制、藏書制度、歷史沿革與轉型等方面的研究是書院研究的傳統取向,這些傳統取向為書院研究積累了豐富的成果。審視書院研究的傳統取向,可以看到書院研究的空間還非常廣闊。
1.書院與滇學發展
清代儒學的轉向和后期西學的傳入,是中國思想和學術史上的重要節點和階段。云南書院在這段時期體現出的繁榮態勢促進了學術的創新和交流,為后期新式學堂的建立打下了一定的藏書和制度基礎,也成為后期滇學的淵源。如袁嘉谷等著名學者,不僅促進了云南書院的發展,豐富了書院藏書,同時還引領了滇學的發展,使得云南獨特的文化樣態得以彰顯。對書院如何引領滇學的發展這一問題的考量,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新領域。
2.書院興衰與教育遺產的傳承
清末新式學堂的興起是中國學人對西方先進教育制度的學習和接納,同時也是對舊有教育制度的繼承和反思。書院制度作為舊有教育制度的核心,與科舉制度、考試選拔制度,甚至中央政治機制和制度都息息相關。隨著書院制度的瓦解,發展到鼎盛的八股取士也在清末滅亡。清末書院興盛與衰亡的原因及其與中國古代人才的培養方式和選拔制度的聯系,是批判繼承書院遺產的關鍵,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3.作為文化遺跡的書院
書院在清代瓦解之后,有的被破壞,有的被作為文化遺跡保存下來,如何把書院保存好、利用好,是一項緊迫的研究任務。近年來,在現有經濟發展條件和社會變遷的條件下,是繼續繼承傳統學養還是已挪為他用,這都可以是研究書院的新面向。
4.重續書院的藏書傳統
書院曾保存有大量的書籍,從經史子集到地方書籍,清代云南書院中五華書院、育材書院、經正三大書院的藏書是1909年云南省圖書館創建之初的主要來源,其他書院的藏書也多歸入當地圖書館。且由于云南省少數民族眾多,書院使得眾多地方文獻、邊疆史地、少數民族資料得以保存。這不僅有助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和歷史的延續,也有助于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對書院藏書流變的考證、藏書價值的發掘、藏書形式和藏書傳統的傳承等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5.書院研究與新文化史研究的鏈接
對清代書院制度和藏書的研究有利于人們開展圖書史、閱讀史等新文化史研究。從書院的具體制度、書籍的保存和資料的利用等方面出發,有利于了解一個時代一個地區人們的閱讀習慣、學術流變、價值取向等;關注地方檔案對于書院的記載,也許可以深化對清代學術轉向和西學東漸問題的認識。從這些面向中可以看出一個時代深藏于普通百姓之中的暗流,以開拓詮釋主流歷史事件的新視角。
四 結束語
通過對云南清代書院既存研究的考察,使我們看到了傳統研究取向的價值和成就,同時也看到了其中的不足之處,這些都對書院研究的未來走向提供了新的啟示。今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也是東方與西方的交匯。源遠流長的本土教育傳統和教育模式今天是否依然有生命力,是否依然被當代社會所接受;是以一種碎片化的零星狀態點綴于西化教育模式中,還是仍為自足的教育體系,要回答這一類問題,需要進一步展開對書院歷史及其運行機制的研究。書院承載著傳統文化的普適價值,又有著形態各異的地域文化特征,是近代中國教育與文化的表征之一,隨著國學研究和蒙學教育的興盛,對書院傳統的揚棄與發展中國當代教育密切聯系起來,關注、研究書院的意義更多應在于此。
參考文獻
[1]段德龍.云南古代學校教育[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1985(3)
[2]李春龍、王玨點校.新纂云南通志(六)[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3]何俊偉.云南古代書院藏書的歷史與特色[J].云南圖書館(季刊),2005(1)
[4]李天鳳.明清云南書院發展述略[J].教育評論,2003(2)
[5]古永繼.清代云南官學教育的發展及其特點[J].云南社會科學,2003(2)
[6]尹繼善.新建五華書院碑記[A].方國瑜主編.云南史料叢刊(第十三卷)[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
[7]肇予.五華、經正、育材書院考略[J].云南教育學院學報,1985(4)
[8]宦滇存稿卷二[A].方國瑜主編.云南史料叢刊(第十卷)[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
[9]宦滇存稿卷一[A].方國瑜主編.云南史料叢刊(第十卷)[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
[10]方國瑜主編.云南史料叢刊(第十卷)[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
[11]黨樂群.云南古代的學校[J].云南教育學院學報,1998.12(6)
[12]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制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3]黨樂群編著.云南古近代學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14]朱有獻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15]李根源輯.云南金石目略初稿(1935),引《采訪冊》著錄:新建五華書院碑記(尹繼善撰)[Z].出版項不詳,現藏國家圖書館
[16]陳燦撰.宦滇存稿卷一——議訂經正書院條規詳文[Z].〔清〕光緒年間·貴陽陳氏出版,現藏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普通古籍閱覽室
[17]陳燦撰.宦滇存稿卷二——經正書院課藝序[Z].〔清〕光緒年間·貴陽陳氏出版,現藏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普通古籍閱覽室
[18]袁嘉谷著、袁丕厚編.袁嘉谷文集(第一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9]云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續云南通志長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20]滇系·藝文(五)[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
[21]〔清〕范自勛修、吳自肅纂.云南通志·學校志[Z].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2001
[22]師范撰.五華書院叢說(四卷)[Z].乾嘉年間
[23]鄧洪波.云南書院藏書目錄集要[J].云南圖書館(季刊),1995(4)
[24]王水喬.云南藏書史略[J].云南學術探索,1998(3)
[25]肖東發、鐘洪、王波著.中國古代書院藏書概論[J].圖書館,2001(1)
[26]王衛國.古代書院藏書管理及利用管窺[J].云南圖書館(季刊),2003(2)
[27]劉光智.云南書院及其向學校的轉化過渡[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2)
[28]白新良.中國古代書院發展史[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5
[29]薛梅.云南五華書院研究[M].昆明:云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0]云南省教育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云南教育大事記[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89
[31]楊才林.民國社會教育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32]教育部中國教育年鑒編審委員會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M].開明書店,1934
[33]溫梁華.云南經正書院及其幾位著名人物[J].昆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4)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