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過程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思想保證,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過程中,必須妥善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構建。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建設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187-02
對于如何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學術界有著激烈的爭論。筆者認為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應“一刀切”地認為用傳統文化還是西方外來文化。實際上,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需要我們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一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要素
1.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最具民族的傳統性和文明的積累性,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進程中所創造的燦爛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在長期的歷史淬煉中所提煉出的佳構與精品。同時,由于歷史文化是在不同和特有的歷史環境中形成與發展的,這便使它本能地集中了更多的創造智慧和社會信息,可以為整個社會傳輸更多的精神能量和思想動力,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2.獨具一格的民族文化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國內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因而,也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但是,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國內各民族在相互交流過程中不斷“碰撞”,相互影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難以分割的關系,這種多元的民族文化也理所應當地成為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建筑材質”。
3.艱苦卓絕的革命文化
毛澤東在總結近現代中國革命斗爭的歷史經驗時指出:“革命文化,對于人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后,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可見,革命文化即使到了21世紀的今天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仍在以各種方式和途徑影響著當代中國社會,特別是對于我們當前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有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魅力。
4.與時俱進的時代文化
文化都具有時代性,中國當前的文化就具有極大的時代性,中國文化既繼承了古代的歷史文化,又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孕育出新的文化奇葩,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化建設,更加切實突出了文化的時代性,我們的文化代表著民族、代表著人民、代表著時代的發展方向。
二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實現途徑
1.馬克思主義能為精神家園建設提供良好的歷史文化觀
歷史文化是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植根土壤”,對于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構建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需要我們持一種正確的、客觀的歷史觀去對待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國有著為世界所震驚的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又一個奇跡,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我國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是綜合國力中“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當前我們講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并不是說要一味地“搬”、“套”馬克思主義,而是要正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對我國的歷史文化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根據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對我國古代歷史文化要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符合和反映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要求。
2.馬克思主義為我們甄別民族文化提供指導
我們講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并不是要排斥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民族文化歷史底蘊深厚,但是對于如何對待民族文化,歷來都是各個民族在文化建設之初所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對待民族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毫無疑問,中國民族文化中一些適應當前發展實際的文化理念都應該成為我們學習的養料;而對于那些維護舊的制度、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文化內容,也必然會被我們當作“糟粕”而排斥與拋棄。但是我們說中國民族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并不是非黑即白、涇渭分明的,而是難分難解地糾結在一起的,許多人并不能清醒地區分好中國傳統文化,當然也就更不用說運用它去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了。在這里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武器,真正做到取之當取,去之當去,使得中華優秀民族文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服務于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
3.馬克思主義指導著中國的革命并形成中國革命文化
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文化。中國革命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文化,是我們集體的回憶和寶貴的財富,是構成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來源于馬克思主義思想,植根發展于中國革命斗爭實踐中,對于我們現在的建設事業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革命文化最核心的內容在于變革創新,敢于突破舊思維、舊體制的狹隘和束縛,采取新的方式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不因循守舊、不故步自封。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需要不斷進行創新,發揚革命先烈無畏無私的革命精神和氣魄,全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然,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并形成中國革命文化,并不是全盤推翻和否定,而是在一種科學思想的基礎上改革不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突破狹隘保守的舊思維和舊體制的束縛,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不竭動力和科學保障。
4.馬克思主義為時代文化的豐富發展引領方向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在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今天,我們仍然要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不斷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內涵,不斷充實時代文化的內容,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和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大力發展時代文化,豐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結合中國國情,著眼于人民需要和現實需要,不能一味地求新、求快、求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為了防止時代文化變質褪色、誤入歧途,是為了保證時代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時代文化源于古,行于時,是建立在以往優秀傳統思想基礎之上,并豐富發展為現實所需的文化。時代文化必須全面綜合,從經濟、政治、思想、價值觀等多方面全方位構建,在經濟建設的同時注重思想熏陶和價值觀教育,在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重視人的教育和解放。
總之,一個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是這個民族和每個人的精神支柱和社會行為指南,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標志。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盡滄桑仍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源于我們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構建了一個獨屬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然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事業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需要我們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最后,我想用《論語》里面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宮麗.試論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互動關系[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3)
[2]韓振峰.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及其構建途徑[J].中州學刊,2007(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