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產業的變革和信息化的發展趨勢,軟件產業已成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和重要經濟支柱。振興軟件產業,人才培養是關鍵。針對當前我國高等院校軟件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尚存在差距的現狀,本文分析了目前軟件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高校實際,從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進行探討,總結軟件學院在發展建設中取得的經驗及成果,闡述了適合產業需求的軟件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課程體系 校企合作 產業需求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189-02
軟件產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產業。國務院〔2000〕18號文件《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中明確提出:通過政策引導,鼓勵資金、人才等資源投向軟件產業,進一步促進我國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經過十余年各方面的努力,我國軟件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2011年國務院〔2011〕4號文件《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中,肯定了過去十年軟件產業的發展成果,并提出繼續完善激勵措施,明確政策導向,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軟件產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軟件產業的發展與教育的發展、人才培養密不可分。我國堅持高校持續擴招,軟件和IT產業培訓機構層出不窮,但據教育部等五部委的聯合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軟件和IT產業仍然存在較大的人才缺口。軟件企業招不到人,而相當數量的畢業生又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在IT產業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應積極探索如何縮小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差距,建立新形勢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軟件人才培養質量是制約軟件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教高〔2001〕6號《關于批準有關高等學校試辦示范性軟件學院的通知》中,鼓勵高校開辦軟件學院,并指出軟件學院享有一系列特殊政策,即對軟件學院招生規模、錄取考試、授課形式及教材、辦學模式等采取了不加限定、不加統一的“開放式”原則。這些政策的支持,加速了軟件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經過近十余年的探索與發展,軟件學院向軟件產業輸送了大批軟件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作為一種新型的辦學模式,軟件學院在辦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 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培養目標不明確
面向產業的人才培養是指在培養人才的同時,強調知識向產業的轉移,更加重視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將理論和學術水平的培養放在實踐中去養成。軟件學院應結合各自發展的特點和優勢,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梢哉f,高校的軟件工程專業是專門培養軟件工程師的搖籃,而軟件工程師在職場上可定位為:開發工程師、項目經理、質量經理、軟件工程師、需求分析師。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就會導致人才培養各個環節中沒有可靠的依據,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出現課程設置混亂、教學目標不明確等問題。因此,應根據專業自身的實際情況,科學確立適合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在培養方案、教學大綱、課程設置、專業方向、學生實習實訓等多個環節充分論證,有據可依。對培養規格的描述應從基礎理論知識到工程技術、專業技能素質、團隊協作與溝通等方面詳細定義出培養目標。通過對培養規格的描述,圍繞目標導向精確定義和設計具體的課程和教學環節。
2.國際化辦學開展的深度不夠
軟件學院在成立伊始就確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瞄準全球產業培養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統計數據顯示:37所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分別與美國、英國、印度、日本等245所大學開展中外辦學合作項目和校際聯合培養項目。累計開設雙語教學課程2098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的軟件學院雙語教學課程比例達到了70%。西北工業大學等8所軟件學院聯合引進了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SSD1-SSD10軟件工程本科系列課程。此外,與國外高校的各種聯合辦學、學分互換、師資交流、互換留學生等方式更是層出不窮。與跨國公司、外資企業、服務外包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實習、實訓,國際交流與合作、定制培養等。
由此可見,國際化辦學是軟件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盡管各個學校在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力度不同,自主辦學機制的改革進程也各有差異。為了培養IT產業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軟件工程師、軟件精英,高校軟件人才培養就必須拓寬合作渠道,盡早加入卓越工程師計劃,實現工程教育的國際互認,多渠道地開展與國外高校和跨國公司的合作,推動軟件產業全球化和跨文化、跨地域的交流。
3.人才培養過程與企業需求脫節
通過與用人單位、企業的溝通調研了解到:企業需要高校培養的軟件和計算機人才須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包括溝通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知識產權和團隊合作意識等。建議學生提前接觸和了解行業的需求,不同的職業定位所應具備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通用能力,如項目實踐經驗、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多語種能力、熟悉行業基本流程、了解基礎財務知識等,以滿足目前企業對人才多元化的需求。畢竟,企業不同于高校和培訓機構,因此需要縮短從學生到職業人士轉型的時間,以適應企業對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人才培養真正做到與企業需求相接軌。
學校的課程體系設置應將學歷教育與企業實際需求相結合;將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專業能力培養要求與行業發展需求相結合,并根據行業技術演變和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和更新課程內容,保持培養方案的穩定性、適用性和超前性,以適應軟件信息產業技術的高速更新。
4.學生主動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問題
在我們越來越強調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今天,被動實踐不能不說是中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嚴重問題之一,或者說創新能力的培養迫切呼喚主動實踐。目前,我國高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存在明顯缺乏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問題。這個問題也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就指出“鼓勵高等學校聯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支持有條件的高中與大學、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研究和實驗,建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二 軟件學院建設實踐經驗總結
哈爾濱工程大學軟件學院經過近幾年的改革與探索,以“IT領域軟件行業人才需求”為導向的學生培養體系已基本構建,按照“辦學層次化、運作企業化、管理專業化”的辦學模式,堅持“高起點、國際化、面向產業、打造特色”的辦學理念,產學研緊密結合,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工程型、復合型軟件高級人才。在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中,總結經驗如下:
1.課程體系改革
課程體系改革應注重工程性、實踐性。根據軟件產業發展需要,參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進行課程設置,課程設置在強化基礎的同時,強調工程性與復合性,加大工程性、實踐性課程,突出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重點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科學分析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根據行業需求與技術演進,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適時調整培養方向和專業方向,形成靈活的課程體系,動態的教學計劃。在課程體系、培養實訓中,面向當前社會人才緊缺的行業,經過充分調研與論證,目前軟件學院人才培養方案將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做以下安排:按照校內、校外,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實訓各環節遞進上升,培養實踐創新能力,實踐類課程包括基礎實踐教學環節、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大量實踐課程以及專業認識、專業技能、綜合項目三個階段的實訓。校外實訓遞進上升式培養,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通過企業實訓學生能夠接觸實際項目的分工與合作,培養團隊精神、軟件開發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激發在實踐中的創新能力,并以項目庫、案例庫、各類實驗室、研發中心、實習基地為依托來確保這一教學體系得以實施。
2.教學模式改革
模式是指一種從解決具體問題中抽象出來的解決方案。解決某一問題的方法一旦形成模式,就會相對穩定,不斷被重復使用。軟件學院在教學改革中推出了許多模式,并在不斷發展。教學模式改革上重視案例教學、項目驅動教學,鼓勵實施雙語教學。使用企業界真實案例教學,使學生熟悉整個項目流程。部分課程采用雙語教學,使學生在提升專業水準的同時,真正掌握英語、日語等國際交流工具。采用國外優秀教材,聘請外籍教師授課,鼓勵雙語教材和原版教材的使用,使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親身感受現代軟件企業文化,了解國際軟件產業發展趨勢,縮小軟件人才培養和企業用人需求之間的差距。
3.師資構成改革
師資構成改革上,體現專兼結合、內外結合的原則。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實用性高級軟件人才的根本保證。軟件學院師資隊伍專職教師隊伍建設采取引進和培養相結合的方法,制定特殊政策,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同時通過外語培訓、技術培訓、學位進修、企業實踐等方式加強專職教師培養;兼職教師隊伍由國內外專家、企業界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校內相關院系高水平教師組成。
4.校企合作共贏機制建設
第一,實訓基地建設,加強校企合作。實訓是軟件學院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為達到良好的實訓效果,實訓環節應分階段進行,由初期的專業認識實訓,發展到中期階段的專業技能實訓,過渡到后期階段的綜合項目實訓,以此培養學生對軟件開發從認知到理解到專業的學習過程。
經過實訓,學生能夠達到企業標準,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接軌的目標。學院積極與相關企業單位聯系,并與其建立長期合作的伙伴關系,實訓基地的選擇嚴格把關,保質保量,保證學生在實訓期間真正受益。
第二,共建教學合作項目。共同制定培養方案:成立培養方案修訂委員會,成員由教學院長、專業帶頭人、資深教授、企業界專家構成,及時調整培養方案,使之與企業接軌。
共建教材:校內教師與企業界專家合作,共同編寫教材,保證能夠將企業界先進理念、前沿技術及時傳遞給學生。
共建師資:聘請企業界高級管理人才,為學生授課或講座,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企業文化,掌握最新的企業信息。同時,將現有師資派到企業培訓,參與實際項目。
共建監督評價機制:成立學院監督、評價委員會,成員納入企業專家,對學生整個培養過程進行監督,并對培養效果進行評價,及時反饋培養人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持續改進,保證學院長足發展。
三 結論
軟件產業的發展需要充足的軟件人才的支撐,軟件學院在辦學過程中緊密跟蹤軟件產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利用學校優質資源,充分發揮學院自主辦學的優勢,對軟件人才培養體系、管理體制和產學研合作運行機制的改革和創新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不斷總結探索軟件學院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經驗和成果,面向產業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國字〔2000〕18號文件
[2]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國字〔2011〕4號文件
[3]關于批準有關高等學校試辦示范性軟件學院的通知.高教〔2001〕6號
[4]高麗華.軟件精英是這樣煉成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吳濤、肖來元、陳傳波.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11):110~113
[6]程秋云、張森.軟件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研究[J].科技風,2010(20):17
[7]楊芙清.探索軟件人才培養新模式[J].管理觀察,2009(19)
[8]鐘瑞瓊、謝運佳、姜靈敏.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科技管理研究,2011(6):189~193
[9]李紹玉.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9):41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