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各大城市公交車乘車規定兒童單獨乘車要按成人購票,而一名成人可以免費攜帶身高不滿1.2米兒童一名。雖然公交車的車費不高,但是排除其他因素當家長面臨這樣的選擇的時候還是愿意自己帶著孩子去乘車,而不是讓孩子獨自去乘車,這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獨自鍛煉的機會。因此我們應秉持兒童本位的兒童觀,在保證管理效率的前提下,避免為了管理而剝奪本應屬于兒童的鍛煉機會。
【關鍵詞】兒童觀 公交 單獨乘車 社會兒童觀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2-0191-02
在我國各大城市里,公交公司對兒童乘車的收費標準基本都是基于對兒童身高的限制,以石家莊公交公司的規定為例:每位成人可攜帶一名身高不滿1.2米兒童;兩名身高不滿1.2米兒童購票一張;兒童單獨乘車按成人購票。這項規定一直在實行,同樣按身高限制而規定兒童收費標準的還有乘坐地鐵、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在其他一些社會生活方面如影院、自助餐廳等,我們也都能發現基于兒童身高而制訂的收費標準。
這些標準在實行的過程中做過一些調整,比如兒童乘坐火車優惠政策從1997年至2008年兒童票身高限制為1.1~1.4米。2008年12月21日,鐵道部修改兒童票限高標準,規定兒童票身高限制調整為1.1~1.5米,將兒童票上限提高了10厘米。2010年12月1日起將能免費乘坐火車的兒童限高調整為1.2米,以兒童實際身高為準。調整將兒童票下限提高了10厘米,兒童票身高限制變為1.2~1.5米,1.2米以下兒童可免票,1.2~1.5米可購買半票,1.5米以上則須全票。這樣的調整是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身體發育加快,現在兒童的身高同比有所增加的基礎上而做的調整。人們似乎對這些規定已習以為常,每天都在踐行著這樣的社會規則。這樣的社會規則的出臺其背后也透露出我們所秉持的兒童觀。
“兒童觀”是指成年人看待、對待和評價兒童的基本理念,也就是人們對兒童的看法、觀念和態度的總和。它主要涉及人們對兒童的地位和作用、兒童的特質和能力、兒童成長和發展等因素的認識。①由此可見,兒童觀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周星為林光江的《國家獨生子女兒童觀》一書所作的序言中把兒童觀定義為:既定時代背景下國家、社會或家庭對兒童的基本認知、看法和態度以及有關兒童的理念。②這是相對廣義上的定義。社會中個體的兒童觀,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文化的影響之下形成的。在兒童觀的發展歷史上,先后出現了上帝本位的兒童觀、國家本位的兒童觀、家庭本位的兒童觀和兒童本位的兒童觀。不同兒童觀的產生與特定的歷史時期、社會的發展有很大關系,同時也與兒童的社會化、特定社會或時代里兒童教育的形態有著直接的關聯。而受歷史、經濟等因素的影響,社會踐行的兒童觀不是單純的某一種,不同的社會成員也有不同層次的兒童觀。虞永平把兒童觀歸結為三種形態:(1)社會現實中的兒童觀。如當前中國社會中人們看待兒童的主要觀念。(2)學術理論中的兒童觀。如盧梭的兒童觀、杜威的兒童觀和蒙臺梭利的兒童觀等。(3)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中的兒童觀。③一種針對兒童的社會規則的產生是基于某種兒童觀的指導,政府通過制訂規則傳遞、滲透某種觀念和情感,社會中的個體在踐行這項規則時也在形成自己的兒童觀。
傳統的家庭兒童觀在中國因為其源遠流長而根深蒂固,林光江指出,中國傳統兒童觀的幾個觀念是:(1)“傳宗接代”和“養兒防老”:把兒童看成一種工具。把兒童看做是父母或家長的私有財產,不承認或輕視兒童的獨立人格。(2)“多子多福”多胎生育的要求,認為兒童將來要為家庭傳宗接代,或只把兒童當做未來的家庭勞動力。(3)“重男輕女”性別偏好。④ 在中國傳統鄉土社會里,父母或家長往往把自己對子女的期待作為養育兒童的目標,很少考慮兒童自身的需要。對大多數家庭而言,子女教育是否成功關系到一個家庭的社會地位,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個家庭的成功與否。“光宗耀祖”“衣錦還鄉”是許多人對子女終生的愿望。隨著時代的變遷,復雜的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城市化進程以及相關的人口發展趨勢等因素的出現,傳統兒童觀的某些內容也發生了改變。例如,傳統的“重男輕女”性別偏好逐漸讓位于“男孩女孩都一樣”的理念和心態。認為兒童的潛能有無窮開發的可能性。兒童本位的兒童觀在中國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兒童本位的兒童觀,是把兒童看做獨立于成人的個體,認為兒童有自己的尊嚴、權利和自我發展能力,教育應該以兒童為中心,不應因成人社會的觀念而犧牲孩子童年的幸福。⑤兒童本位的兒童觀是19世紀末率先在歐洲出現的,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影響越來越大。從而促使越來越多的家長逐漸認識到尊重兒童獨立人格和兒童權益的重要性。
近年來,中國社會出現主要以經濟的成功來評價一個人的價值的功利主義傾向,這影響了家庭和學校對兒童培養目標的設定。成人世界的互相攀比和社會流行的趨同壓力,促使兒童教養也變成了社會競爭的一個特殊領域;在學習能力普遍得到重視的同時,兒童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卻被忽視了。⑥ 以上這些是林光江博士從宏觀層面上對我國目前的兒童觀現狀的描述。在當前評價制度的影響下, 人們很注重對孩子的結果評價,而相對忽視過程評價。而在兒童本位的理念下,社會、教育機構和家庭應更加注重對孩子能力的全面發展。
獨立性作為兒童社會化必須要具備的一項能力在其成長期的鍛煉是必不可少的。仔細揣摩前文中提到的公交乘車的小貼士,我們發現,這項規定為兒童單獨乘車是要按成人購票,而一名成人可以攜帶不滿1.2米兒童一名。雖然公交車的車費不高,但是排除其他因素當家長面臨這樣的選擇的時候還是愿意自己帶著孩子去乘車,而不是讓孩子獨自去乘車。這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獨自鍛煉的機會。
當然,也有報道指出讓學齡前兒童獨自乘坐公交車,是一種危險行為。在網絡上有一則新聞報道:無錫市“司機每個月都能在車上撿到一兩個小孩。”報道指出:由于學齡前孩子的記憶、認知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常常在其坐上公交車后,不知道確切的到站地。司機專注于開車,無法分辨孩子是否有人陪同乘車。這些現象的出現一部分是因為學齡前孩子記憶、認知能力發展不完善,還有公交線路繁雜等客觀物質條件。而改變繁雜的公交線路讓乘客出行更方便,把線路標志、站牌信息做得更清晰明了,把公交站點設計得更加便民,這些可控的物質條件如果得到改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報道中出現的現象。
每一條社會規則誕生的背后都隱藏著真實鮮活的事例,也都是在一定的價值觀的指導下產生的。在涉及兒童社會活動的方面,以兒童為本位,充分考慮兒童所面臨的問題,權衡利弊,盡量為兒童提供鍛煉的機會,如完善公交路線,讓乘車方便易行;調整乘車規定,鼓勵適齡兒童單獨乘車,以得到鍛煉。在保證管理效率的前提下,避免為了管理而剝奪本應屬于兒童鍛煉的機會。
注釋
①盧樂珍、劉曉東.當前幼兒教師兒童觀、道德觀的調查分析[J].學前教育研究,1995(5):37~39
②④⑤⑥林光江.國家·獨生子女·兒童觀:對北京市兒童生活的調查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3、6、264~268
③虞永平.論兒童觀[J].學前教育研究,1995(3):5~6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