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至今,財政撥款依然是普通高校經費的最主要來源。而現行的撥款模式主要根據當年可供撥款額和學生數來確定,依據單一且不科學全面,造成了財政撥款總額不足、分配不均等諸多問題。本文試圖探索影響我國普通高校財政撥款的主要因素,并得出綜合考慮多因素的基本撥款標準。
【關鍵詞】高等教育撥款 影響因素 撥款標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1-0018-02
一 問題的提出
從20世紀末開始,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尤其從1999年高校大幅度擴招后,暫時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形勢喜人的同時矛盾也日益突出,即不斷擴大的高等教育規模和經費需求與財政撥款增長滯后帶來的經費緊張和分配不均的矛盾。因此我們需要分析和挖掘影響我國普通高校財政撥款的主要因素并得出綜合結果。
二 影響我國普通高校財政撥款的主要因素
1.教育成本為普通高校財政撥款的基礎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制定生均經費基本標準和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列入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改革試點的項目,明確了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研究的重要基礎作用。經過調整修正后的成本數據能夠為政府進行財政撥款及制定學費標準提供依據。
2.宏觀經濟發展程度
通常情況下,我們用國內生產總值來表示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在一定時期內,能夠用在消費和投資上的多少取決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小,由于高等教育財政經費的投資是總投資的一部分,國內生產總值越大用在教育投資上就越多,反之則少,因此國內生產總值必然影響高等教育投資,影響高校財政撥款。
3.CPI變化的影響
CPI(全稱Consumer Price Index)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通貨膨脹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大于實際需求量而導致的紙幣貶值的現象,對于普通高校來說會直接使購買教育產品的成本上升。CPI上漲帶來的實際購買力下降迫使高校不斷提高員工的工資水平,加大人員經費支出;迫使高校花費更多的價格支付業務費、公務費、修繕費等公用經費,教育總成本必然遞增,高等教育財政撥款也必然受到影響。
4.在校生規模的影響
本文的在校生規模主要是指當量學生人數,由于現有的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主要以學生人數為依據,所以其可直接影響普通高校財政撥款的多少。一般來說,教育規模影響教育成本的高低,教育成本會隨著教育規模的擴大而降低,因為在教育規模擴大的過程中高校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得到充分運用,所以生均教育成本反而降低,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規模無限擴大,成本就會持續降低。而且這種成本降低可能是以降低教育質量為代價的。所以應保證相應在校生人數所必需的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投入。
5.教育供求關系
教育需求是指學生個人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教育供給是國家為了培養專門性人才提高經濟、社會及個人發展,由各級各類教育機構提供給學生受教育的機會。教育供給與教育成本成反比,與教育需求成正比,一般來說教育需求越高,相應的供給則越高,反之則越低。本文主要以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和未滿足的普通高等教育需求表示教育供求。教育供求變化影響在校生人數并影響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支出。
6.學雜費的影響
學雜費與高校財政撥款兩者聯系緊密,兩者都是高等教育成本補償的主要來源和重要方式。在在校生規模及教育成本相對不變的情況下,高校財政撥款與學雜費收入存在著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學費是為了彌補財政經費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擴大教育供給;也讓受教育者參與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有利于教育公平和使受教育者更珍惜教育機會。
三 主要因素的影響程度及財政撥款基本標準
依據上述分析,收集所需詳細數據,運用會計調整法等可以得出以下詳細數據,幫助我們分析各因素的相關性和影響程度,以求得出更加科學合理的結果。
本文主要運用SPSS軟件進行簡單相關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試圖得出基于多因素的財政撥款多元一次回歸方程。
由此方程可求得2010年我國普通高校生均財政撥款標準約為1.75萬元,略高于實際生均國家財政高等教育經費的1.16萬元。說明我國高等教育財政因可供撥款額有限、撥款模式和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問題而還不足以滿足高等教育事業長足發展的需要。所以需要我們加強教育投入相關法律的出臺和執行、完善高等教育投入中央與地方財政分權體制、建立有效的轉移支付制度等,綜合參考多因素來確定撥款公式與數額,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伍海泉.學費定價研究——理論、方法與改革[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2]楊曉慧、溫玉芹、黃海琛.中國高等教育成本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學術交流,2010(8)
[3]官風華、魏新.高等教育撥款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1995(2):2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