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提出深化大學英語課程改革,開設具有多學科、多角度的通識教育課程,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水平,不僅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進行大學英語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設想,為今后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卓越計劃 大學英語 通識教育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1-0025-02
一 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國際化交流的逐漸拓寬,各行各業對大學生的期望值不斷提高,國家發展戰略對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在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啟動會,聯合有關部門正式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該項目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該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截至2012年年底,已有共計194所高校正式列入“卓越計劃”高校(第一批61所、第二批133所),占我國現有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10%左右。
在國際化背景下,在“卓越計劃”的推動下,培養出懂外語、有專長、能夠從事國際交流,并且具備較高文化素質的卓越人才成為高等教育教學的目標之一。英語成為“卓越人才”通往國際舞臺的重要途徑之一。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這一目標體現了對培養“卓越人才”在英語水平上的要求。
因此,深化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水平不僅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 通識教育的理念
通識教育,又稱博雅教育,指非職業性和非專業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它作為大學教育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造就具備目光遠大、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是高層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
自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后,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對它進行研究和討論。20世紀30年代,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的赫欽斯極力倡導大學通識教育,將其推廣至芝加哥大學。發展到目前,以哈佛為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包括歷史和社會分析、文學藝術、文化和信仰、道德推理、科學等幾大類,重點在于人文社會科學,著重于開啟思想而非學術方法。這種以開啟思想、促進思考、開闊視野為宗旨的課程設計,在美國已成為教育的基本精神,從幼兒園、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一路沿襲、繼承發展下來。
隨著大學教育要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和人文精神觀念的提出,通識教育受到我國高等教育界研究人員的極大重視。21世紀初,復旦大學率先對通識教育進行改革,它帶來的是一種從未有過的教與學的體驗,帶動了復旦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系列改革。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臺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都先后在本科生中開設了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既是大學素質教育的一種理念,也是一種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級人才模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吳鼎民教授結合大學英語學科培養創新人才的具體要求,明確提出了把英語語言中外文化和多學科知識系統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之中的“三套車”教學理念,把大學英語課程改造成基于現代網絡信息技術,英語語言學習和技能訓練跨文化交際以及通過英語獲取多學科基礎知識的一門綜合性的、多功能的課程。“語言+文化+多學科知識”的“三套車”大學英語教學及課程體系,明顯體現了通識教育的理念。
因此,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一門拓寬多學科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通識教育課程,是利用語言載體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西方社會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
三 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重成績,輕能力
中國學生從開始學習英語,就將英語作為一門課程來學,其評價標準之一就是成績。從各種升學考試,到大學英語四、六級,甚至是英語專業的專四、專八也沒有逃脫考試的命運。在這種應試教育影響下,許多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目標就是“過級”“考試”,就連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證書都成為本科畢業的衡量指標之一。其結果,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空有等級證書,卻沒有相應的英語學習和運用能力。
2.重筆頭,輕口頭
調查顯示,在英語學習的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中,中國大學生最為擅長的是讀,其次是寫和譯的能力,聽說能力最差。雖然在四、六級考試中明顯增加了聽說內容,加強了交際能力的測試,甚至在四、六級的機考試點中,全部試題形式都以“音頻”、“視頻”形式出現,對學生的運用能力有了較高的要求,提高了英語運用能力,但是“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的現狀并未得到徹底改變。
3.重精讀,輕泛讀
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的課堂講授多局限于教材,強調字、詞、句等語法內容的講解,文章結構的講解,重視的是精讀,把一篇文章讀懂、讀透。是把英語當做課程的學習方式,是中小學英語教師的授課方式和中小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不是把英語當做工具的學習方式。語言是一種重要的交流工具,學習語言的目的是應用。學習使用工具離不開學習工具的應用原理,但更重要的是要學以致用。忽視語言的文化背景、應用背景,忽視泛讀、泛聽,都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四 基于“卓越計劃”的大學英語通識課程改革設想
“卓越計劃”具有三個特點:一是突出對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二是強調校企聯合,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高級技術人才的培養過程;三是更加明確高等教育應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的導向[4]。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培養對象,讓學生在學習階段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尤其是英語,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學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參與國際競爭能力,是適應國家培養人才的需要。
1.豐富課程內容,設置個性化自選課程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出:“按照《課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設計出各自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將綜合英語類、語言技能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和專業英語類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有機結合,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應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
這一要求改變了傳統英語教學中,英語只是公共課中的必修課之一,課程形式有精讀、寫作等。據調查,哈爾濱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設置了以西方文化名篇英文名著與名片、英文經典詩歌誦讀、中西方哲學對比等為代表的30門英語選修課,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這種套餐式的課程設置一方面要求授課者不僅具有更為廣博的知識,更要在某個領域具有專長。英語教師不只是教英語,還應承擔起對學生進行英語通識教育的責任。另一方面,學生因為對課程具有濃厚的興趣,克服了為了考試而學習的學習態度,因而更有學習的積極性。
2.專業英語學習,強化英語的工具作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在“卓越計劃”要求下,各專業發展迅速,這就要求學生必須精通語言工具,廣泛涉獵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從而不致落后于國際先進發展水平。因此,專業英語的學習更重要,用英語學習專業知識、進行專業交流,是“卓越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
3.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構建學習共享空間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大學生英語學習提供了更為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網絡互動,使英語交流更為便捷,實現了動態的交互性語言學習目標。同時,網絡使具有共同興趣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形成學習集體,相互促進、相互交流。學習共同體是當今網絡教育背景下的一種新的課程形式。群體之間,學生、教師,甚至擴展到全世界的興趣共同體,共同參加“課堂教學”、“課堂討論”,形成了更為有效的溝通團體。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卓越計劃”為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應緊緊圍繞《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提出的國際化培養目標和行業化外語培養目標,結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利用網絡及信息技術平臺,開展卓越工程師大學英語教課程內容的改革,突出卓越工程師英語能力培養和能力訓練的特色,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改革模式和高級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Z].201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吳鼎民、韓亞君.通識教育視角下的大學英語“三套車”框架構建[J].外語電化教學,2010(5)
[4]李德才、王俊.關于培養“卓越工程師”的幾點認識[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53~57
[5]沈騎.研究型大學通識外語教育模式與創新人才培養[J].現代教育科學,2008(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