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東西方歷史文化的差異,中英文明用語的使用原則存在不同之處。
一 差異的表現
1.稱呼語不同
在自稱方面,中國人尊人貶己的傳統使其被西方人稱為“自貶系統”的謙辭。謙辭用來貶抑自己或與自我有關系的人,以表示謙虛。如“請教”、“鄙人”、“拙作”。敬辭用以表示褒揚對方或是與對方有關的人,如“光臨”、“惠臨”、“光顧”、“惠顧”等。對于他人的稱呼,如醫生、老師、經理等表示職業名稱和頭銜的詞作稱呼語,而在英語中多是Mr./Ms/Miss,或直接直呼其名。而且在漢語表示跟親戚相關的稱謂語比英語更加具體,漢語中的“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夫”在英語中都是用“uncle”一個詞來表示,英語中的表示親戚關系的稱謂語比較模糊。
2.問候語不同
中國人見面通常說“你好”。對于比較熟的朋友通常以“吃了沒有?”或是“去哪兒”、“干什么去”之類的話打招呼。在打招呼的過程中,其實這幾句話的字面含義幾乎已經喪失。但是很容易引起西方人的不解。因為在西方國家,打招呼多以“hello”,或是“nice to meet you”等。
3.對贊賞和恭維的反映
中國人受到別人贊揚時,往往會說一些自我貶低的謙虛話,如“哪里哪里”、“我還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這是我應該做的”對他人的贊揚客套一番,英美人會把中國人的“否認”看做是對自我的貶低,甚至會把中國人這種謙虛或自我貶低看做是自卑或言不由衷的虛偽。所以西方人對待別人的贊揚一般都會說“thank you”以表示接受。
4.隱私語言的差異性
中國人的人際關系突出社會性,強調社會群體對個人的約束,強調集體的作用,人們不覺得有什么隱私,而西方人更加強調個人主義,個人的力量至高無上,竭力擺脫對社會的束縛,不希望私事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在中國文化中,兩個中國人見面會互相詢問“你多大年紀了?”“你結婚了沒有”等問題,而在英語國家中,人們常常談論天氣、工作、業余愛好等話題,人們也可以較為自由、公開地談論女人懷孕等話題。而有關婚姻狀況、子女、收入、宗教信仰等問題則屬于隱私內容,是不能隨便涉及的。
5.感謝和道歉的客套語言的不同
西方人多說“Thank you”和“sorry”,而在漢語中“對不起”、“謝謝”之類的話的使用頻率明顯較低。對于回答中國人也多是以自謙的方式,回答說“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或是“區區小事,不足掛齒”。而西方人多說“you’re welcom”或是“never mind”。
二 差異產生的原因
1.價值觀念的差異
東方傳統的價值觀念里是集體主義價值至上,天人合一,在思想意識及語言方式上傾向于求整體、求統一,重感性和經驗。考慮別人的觀點,崇尚謙虛達理,克己守道,知足常樂,避免張揚。“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等詞明確地表達了這一觀念。而與此相反,西方的文化特點是個人主義價值至上。天人相分。“I”字無論如何要大寫,而“he”、“she”、“we”等則不用大寫。此小細節也反映出來“我”要比“他”、“她”、“我們”的地位都要重要。而英語也是唯一把“我”大寫的語言。足矣見其文化中對于個人主義的強調。
2.倫理道德觀念的差異
中華文化實踐的是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必然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歷史背景下,人們對家人的關心和愛護也是延伸到了毫無血緣關系或非親屬關系的旁人,所以對其以親屬身份稱呼。如中國人問路時經常以“大哥”、“大姐”開始對話,這是中國式的“人情味”。而在西方社會中,個人主義價值觀至上,等級和身份觀念淡薄。人與人交往也很少有“中國式”的拘禮。熟人之間打招呼很少考慮到輩分問題,通常都是“hello”。晚輩對長輩不必使用敬辭,甚至可以直呼其名。
3.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的差異
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一般是直線型的,重分析,重邏輯,求準確,崇拜個人主義,追求自由和差異、求變、突破常規是他們精神動力。他們說話、寫文章習慣開門見山,把話題放在最前面,首先表達中心意思。中國人受儒家、道家與佛教哲學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重視悟性和事務之間的聯系,所以重頓悟、講含蓄,語言有一定的模糊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以自覺和具體為特征,思維活動多是螺旋式地繞圈向前發展。“欲抑先揚”和“欲揚先抑”這兩個成語很典型地體現了中國人的思維。
總之,禮貌和文化息息相關,不懂得歷史文化差異,就會導致禮貌用語原則的差異。
參考文獻
[1]史煜.從跨文化交際角度談中英禮貌用語的差異[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8
[2]楊國樞、黃光國.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M].南京:江蘇博亞桂冠圖書文化有限公司,1991
[3]趙娜.中英禮貌用語的對比分析[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1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