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藝考熱”的出現,藝術類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如何有效提高藝術類學生的就業率,是個長期而又艱巨的課題。本文通過研究藝術類學生的就業特點,針對藝術類學生的就業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如何提高藝術類學生的就業實效,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藝術類 學生就業 工作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1-0059-02
一 藝術類學生就業特點
1.藝術類用人企業所處地域特點明顯
藝術類屬文化產業,其發展與地方經濟息息相關,為此藝術類用人企業多聚集在沿海城市、省會城市等發達地區。經濟發達地區的文化產業根基相對穩固,有一定的發展潛力,藝術類人才需求量大,給予人才的發展空間也較大。為了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畢業生求職也傾向于發達地區。而偏遠地區、鄉鎮等不發達地區為畢業生提供的市場較小,發展空間受限,畢業生求職重點自然不會在此類地區。也正是為此,多數學生從職業發展的角度考慮,選擇了“漂”的生活。此特點屬于藝術類畢業求職的剛性特點,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會有所改觀,但地域性特點仍會突出。
2.藝術類用人企業、行業特點明顯
與非藝術類學生就業相比,藝術類學生就業口徑較窄,用人單位對應聘者有一定的專業要求,企業設定的職位專業性強、排他性強。藝術類學生就業求職多集中在藝術團體、文化館、健身房、出版社、廣告、裝潢、婚慶等文化傳播企業,招聘領域較窄,多限于文化設計產業,行業特點明顯。相比普通專業類學生,藝術類學生的專業知識既是他們的特長,也是他們的工作資本,藝術類對所學專業的依賴性較強。另外,藝術類招聘的企業還有一個明顯特點:用人單位多為私營企業或個人工作室。總體來講,藝術類學生以藝術專業作為就業資本,就業面窄。
3.藝術類學生就業去向兩極化明顯
隨著“藝考熱”的興起,藝術類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這就產生了藝術類畢業生就業職位需求劇增與企業崗位需求相對飽和的矛盾。造成了藝術類企業在招聘時必然要優中選優,只有部分畢業生可以順利進入藝術類企業。另外,由于藝術類高校的擴招,藝術類學生專業水平參差不齊,有部分同學是“半路出家”,選擇藝術類就讀的原因是文化課成績較低,可以通過藝考獲得讀大學的機會。此類學生就業時,他們不會將藝術類企業作為首選,會放棄本專業進行擇業。此外,并不是所有藝術類畢業生都愿意離開家鄉去異地求職,在本地藝術類企業就業較窄的情況下,也會選擇改行擇業。以上情況造成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去向兩極化明顯。
4.畢業生就業內心矛盾沖突明顯
比較普通專業類學生,藝術類畢業生就業時心理矛盾產生的幾率較大。藝術類學生普遍感情敏感,個性、自尊心較強,善于表現,面對成功會非常自信樂觀,但當求職出現問題時,較易情緒低落,前后反差較大。原因是:(1)藝術類學生學習的經濟成本及本人的付出較大,由于整個就業環境的影響使高成本投入,不可能得到高的收益,會造成內心的失落。(2)藝術類學生承載著家庭的希望和自己的夢想,對美和理想的追求會比其他專業學生強烈,當面臨現實的考驗或達不到他們最初的夢想時,易造成精神的崩潰。此外,相對非藝術類學生,藝術類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較單一,競爭力的外延性較差,當外界就業環境不理想時,強烈沖擊著藝術類畢業生的心理,如不加以調適勢必對藝術類畢業的就業產生消極的影響。
二 藝術類學生就業問題產生的原因
1.藝術類行業自身問題
藝術類產業屬于精神文化需求,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們只有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才會有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藝術類產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成正比。一個國家的藝術市場存在條件是人均GDP達到1000~2000美元;當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時,人們對藝術類產品的興趣才會形成規模,藝術類產業才可能隨之發展;當人均GDP到達1萬美元時,文化產業才進入繁榮增長期。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藝術類產業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市場需求還在一個較低的層次上,對藝術類專業的需求相對有限,中等層次的藝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中低市場需求,高等教育所適合的高端市場需求相對較小。就業市場人員需求量小勢必造成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的困難。
2.擇業期望與就業現實間的矛盾
藝術類學生的學習成本比普通類專業高,大學四年,僅購買專業學習用品、自我開銷、學費等花費需10萬元左右。大量的時間、精力、財力的投入,無論是畢業生還是家長都會期待有好的回報,為此,學生擇業期望是高收入、高層次、專業對口等。但在企業實際招聘時,由于人力資源相對過剩,對無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所給的待遇,不可能滿足畢業生和家長的期望。這樣的結果使一部分畢業生被迫待業,而一部分企業,如因地區偏僻或待遇較低,無人問津。
3.藝術類學生就業心理調試問題
藝術類學生個性獨立、注重自我感受、自尊心及自信心極強,這也是由其專業特點所決定。藝術類畢業生在擇業時如果可以順利找到自己喜愛的工作必然會充滿熱情、自信地去面對。但如不能如愿,沒有找到心儀的、專業對口的工作,他們的自信心就會嚴重受挫,加之藝術類學生文化課較普高生差,轉行工作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這種情形下,藝術類學生易出現悲觀情緒,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勢必影響就業決策。
三 高校藝術類學生就業工作對策
1.充分利用就業指導課程進行就業教育,端正就業觀
就業指導課應根據不同的年級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逐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大一學生對于自己的專業及今后發展規劃不是很明晰,要讓學生盡早樹立職業意識和擇業觀念;大二學生要通過自我認知及職業了解等內容確定職業目標;大三應讓學生開始就業實習活動,從實習中提高能力,不斷修正自己的就業方向;大四應進行就業具體事項的分析與講解,并對畢業生進行心理調試引導,樹立健康的就業心態,進行擇業。
2.組織一系列就業指導活動,提高就業技能
有針對性地對藝術類學生進行職業分析,拓寬他們的知識領域。鼓勵學生選修第二專業,鼓勵部分有意愿和能力的學生進行深造。樹立低年級重基礎,高年級重實踐的思想,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教育:(1)利用國家的相關就業政策及法律法規,定期開展學習活動。普及就業常識,針對勞動關系、就業協議等進行專業講解,使學生規避就業風險。(2)畢業生進行客觀的優缺點分析,使學生正視優點,直視缺點,發揮專業優勢,揚長避短,根據自身特點,適時抓住就業良機。
3.鼓勵學生進行實習,努力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
建立藝術類學生實習、教學實踐基地。如舞蹈系、音樂系、表演系學生,定期舉行匯演;設計系定期開展作品展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如果有條件可以和一些文化創意企業或教育機構進行合作,定期輸送學生去實習,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實踐是最好的指導老師,通過實踐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實戰能力,更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認清自己的優缺點,準確地定位自己,避免了以后求職過程中的盲目悲觀與樂觀。
4.廣泛收集就業信息,增強學生就業機會
信息就是機會,通過多種渠道提供全面的就業信息。(1)充分利用實習單位或校友等人脈關系,提供招聘信息。(2)通過網絡搜羅各類適合的、真實的招聘信息。(3)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招聘會、宣講會,通過學校的影響吸引更多的企業來學校進行招聘。(4)注重與專業老師的溝通合作,利用老師的個人影響力為畢業生的求職提供信息。
參考文獻
[1]徐詠.藝術類大學生就業特性研究[D].復旦大學,2010
[2]袁慶華、王永亮、張龍.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3]鄒興平、艾楚君.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特點與問題探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6)
[4]廣東省高校學生工作專業委員會.高校輔導員工作手冊[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
[5]李穎霞.針對藝術類專業特點促進藝術生就業工作方法探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