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開展了三十多年,但這種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問題為中心的,這種消極心理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20世紀末,國際心理學掀起了一個新浪潮——積極心理學,同時“正能量”一詞也頻繁出現,人們開始關注積極心理。基于這一背景,筆者分析了積極心理學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小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積極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1-0072-02
雖然多年來教育部一直強調素質教育,但有的學校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學校的中心工作仍然是以追求升學率為核心,所有的工作圍繞升學率進行,這不但使學生身心疲憊,也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尤其城市中的小學生表現尤為明顯。
孟四清、郝琦等于2012年對我國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發現4.6%的小學生生活得不太愉快或不愉快;有5.7%的小學生對自己作否定評價;有32.8%的小學生沒有知心朋友;61.4%的小學生堅持性差;7.5%的小學生缺乏獨立性。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學生心理素質建構及培養研究發布的調查顯示,小學生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和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占到了20.6%。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大多數的心理健康問題與早期經驗有關,因此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然而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針對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是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教育模式,并沒有真正解決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問題。盡管到20世紀末,心理學對抑郁癥的治療技術已相當成熟,但抑郁癥患者的數量卻在增加,并且抑郁癥患者年齡偏低,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開始認識到,消極心理學取向的研究和教育模式不可能真實、全面地理解與解釋人的本質心理,也不能帶給人們真正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引進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近年來,我國心理學健康教育工作者對積極心理學的關注日益增多,心理健康教育應吸取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念的呼聲也日益增強。
一 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念
積極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主要關注消極和病態心理的不同,它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經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看待正常人,關注人類美德、力量等積極品質。研究人類積極的情緒體驗、認知過程、人格特征以及創造力和人才培養等,成為心理學的一種思潮。
Seligman指出,心理學有三項使命:一是研究消極心理,治療精神疾病;二是讓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實、有意義;三是鑒別和培養人才。然而目前的心理學過于重視消極心理的研究,而忽略了對積極心理的激發。
積極心理學在主觀層面上研究了積極情緒與體驗,在個體層面上研究了積極的人格品質,在群體層面上研究了積極的公眾品質及良好的社會組織。
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消極心理情緒,如恐懼或憤怒,是我們面臨威脅的第一道防線。消極心理情緒將使我們的注意力收縮,使我們為零收益型的事件做好準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繃緊精神狀態以避免損失,屬于防衛性思維模式。相反,積極心理情緒,如愉快或滿意,告訴我們好事即將發生。積極情緒能擴大我們的視野,使我們能夠對更廣泛的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保持清晰的意識。這種開闊的注意范圍使我們對新思想和新活動保持開放的心態,并且比平常更具有創造力。因此,消極情緒促使人們高度專注地進行關鍵性的防衛思考和決策,其目的是查明錯誤并消滅之;積極情緒則促進人們產生創造性的、更寬容的思考。創造性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創造力不僅對科技進步,而且對國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歐美國家非常注重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我國也急需創新型人才。據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世界2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創造力卻排名倒數第五,在當代應試教育背景下,社會競爭較大,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學校升學壓力較大,學生的創造力水平被壓抑。然而中國的孩子并不缺少創造力,缺少的是正確的教育理念和培養環境。
二 小學生心理及心理健康狀況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將人格發展分為八階段,小學生的年齡階段一般為6~12歲,根據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表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屬于童年期。他認為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每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這個階段面對的是勤奮對自卑的沖突。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成功地得到解決,就會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機不能成功地解決,就會形成無能。兒童為應對由父母、同伴、學校以及復雜的現代社會提出的挑戰努力,成功則發展為勤奮感,否則出現自卑感。而小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是心理上的自卑、自私、焦慮以及行為上的不規范,這都是適應性問題。
三 積極心理學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1.家庭教育方面應積極鼓勵孩子
一個人的早期生活環境對個人的成長具有極大的影響,因此,家庭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小學生是好玩、好動、好奇、好學的,如果家長對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或要求孩子做較難的任務,孩子就會感到焦慮;如果任務無法完成,孩子就會有無能感,在長期的無法完成任務的條件下,可能會形成“習得性無助”感,繼而產生自卑心理。相反,如果給予孩子適當難度的任務,在完成任務后及時給予鼓勵和獎勵,再相應的增加任務的難度,讓孩子繼續努力,并給予鼓勵和獎勵,這樣孩子就會建立起對任務的勝任感,并樹立起自信心。在這個過程中,要積極的給予鼓勵和支持,逐漸將任務轉換為孩子內心接受主動追求的任務。
2.學校教育方面應給予積極輕松的學習環境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我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能夠對更廣泛的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保持清晰的意識。這種開闊的關注范圍使我們對新思想和新活動保持開放的心態,并且比平常更具有創造力。而開放的心態和創造的思維能幫助我們學得更好。
學校不僅僅設立心理咨詢中心,防治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的心理積極向上,挖掘學生的積極品質,美好人格,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總之,就是培養學生的優秀積極品質,關注積極的力量,如勇氣、關注未來、善良、友善、樂觀主義、誠實、毅力等。
在具體方法上,筆者認為:第一,要切實減輕學習負擔,教師的傳統觀念認為,大量的作業是學生提高成績的最佳選擇,但是重復作業的方式不一定能提高學生的成績,反而很有可能使學生產生反感厭學的消極抵抗心理,這是非常不利于學生發展的。因此在學習上,要促進引導學生的積極心理,小學生對周圍世界是非常好奇的,教師應當逐步引導,及時給予反饋,不要吝惜鼓勵、贊美之詞,適時適量的增加或減少學習任務和難度,讓學生產生勝任感和成就感,主動追求這種“沉浸體驗”,進而自主學習并樂于學習。當然,小學生天性愛玩,對于這點,應該有包容的態度,并用正確的方法,使學習像玩游戲一樣吸引人,鼓勵支持他們積極追求勤奮感。第二,培養小學生的積極價值觀,由于認知發展的局限性,教師不能采用灌輸的方式向學生闡明什么是積極的價值觀,因此教師應采用具體生動的方法樹立學生的積極價值觀。當然,教師也可以采用對低年級小學生講寓言小故事,對高年級學生講社會真實故事的方式來激發孩子們對真善美的思考,并輔之以積極的提問,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尊重他們的思考,引導他們逐步建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第三,激發培養小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單純的講解的效用非常小,苦口婆心的說教也是消極的方式之一。筆者認為,教師應該采用小學生感興趣的角色扮演、角色互換的方式,并輔之以教師啟發式的講解,使學生掌握換位思考的技巧,預防或消除學生的自私心理。第四,鼓勵小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挖掘學生的各種潛能,適時給予表現的機會,并積極評價,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使學生在活動中形成樂觀、開朗、友善的品質特征。
3.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互結合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小學生的影響都是極其重要的,學校和家庭相互聯系,兩種教育完美結合,會產生更好的作用。一位教育家曾說:“教育者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工匠,就在于我們面對各具個性的學生必須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且這種教育方式還應隨學生的變化而變化。”而想要更好的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首先要通過家庭來了解學生的情況,并隨時積極與家長聯系了解學生變化。并積極采用正確的教育方式來引導學生,雙方監督,相互促進,塑造和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用愛與關懷,積極激發孩子內在的積極品質,才能使小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成長,才能為將來的發展做好積極的心理準備。
另外,積極心理學是在西方文化價值觀尤其是在美國的文化價值觀基礎上提出來的。東方集體主義與西方個人主義取向下對快樂、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這就使中國的積極心理學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須與我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因此,要采用適合集體文化、積極激勵的方式塑造學生的相應的積極品質。
總之,小學生的心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不僅需要教育者積極的心態,更需要積極的鼓勵和積極的關注與真誠的愛。
參考文獻
[1]劉錦娟.小學生心理問題分析與對策[J].黑龍江教育,2008(4)
[2]孟四清、郝琦、曹瑞.轉型期我國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2(4)
[3]許立、馬力波等.關于積極心理學價值論的哲學思考[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0(3):174
[4]龔光軍.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8(3):72~78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