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球的運動》一節講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基礎知識——地球的自轉及其運動規律,是學生今后進行地理學習的“奠基課”。這對于初學地理的學生來說,是第一個難關,能否過關至關重要。本文就針對這一節的教學談一些想法。
【關鍵詞】中學地理 地球的運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1-0085-02
學生通過學習《地球的運動》,不僅了解了地球的自轉以及運動規律,更重要的是,這是學生首次站在自然地理的角度認識世界。《地球的運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地位可見一斑。由于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因此學生覺得晦澀難懂。學生度過初中地理學習的第一個關卡,就能夠增強學習地理的信心;否則會增加他們學習地理的心理負擔,甚至對學習地理產生厭惡心理。那么,如何處理好這一節教學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地球的運動》一節的教學談幾點想法。
一 先學后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時代的飛速發展,終身學習不僅是一種需求,更是現代人立足社會的必要條件,這就對人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在中學階段就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基于這種理念,我在《地球的運動》教學中,采用“先學后教”的策略。先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在自學過程中,學生已會的知識點課堂上不必重復,對那些尚不清楚的問題,學生會帶著疑問聽課,使課堂學習帶有目的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1.定向自學,自主構建學習目標
為了使學生的自學帶有目的性,教師在課前要幫學生制定學習目標。然后,學生再圍繞學習目標,查找、整理、分析資料。為強調這部分的學習,我設計了導學案,規定了自學必做題,填寫以下表格。
在自學完成一定的目標以后,要求學生進行學習效果的自我評估。正確評價自我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標志。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并寫出反饋信息,以便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如:“你掌握了多少?”“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哪些知識需要在課內小組解決?”
2.小組合作,開展有效學習
通過上一環節的自主學習,學生總結出了哪些知識點自己難以理解。為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我在課上組織學生交流,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有效學習。如在限定的15分鐘里,讀“二分二至日的晝夜長短示意圖”,嘗試描述出“隨太陽直射點移動,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變化規律”。
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實現了學習能力的互補,優秀的學生得到了鍛煉,學困生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了學習上追趕的目標。學生通過合作能夠解決的問題,教師不需要再講,既解放了教師,又培養了學生,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二 創新課堂,突破重難點
經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一些相對簡單的知識點已經被學生掌握,其他問題也已經在他們腦子里畫上了問號,接下來就看課堂解惑了。
1.借助直觀教具,降低學習難度
工具: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手電筒(模擬太陽光照)。
過程:拉上窗簾,關掉日光燈。派兩名學生上臺,一個人用手輕輕轉動地球儀(要指導學生地球自轉的方向和轉動速度);另一位學生手持手電筒,用平行光束照射到地球儀上。其他學生觀察晝夜更替及晝半球和夜半球的變化。另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利用電化設備,直觀地模擬“地球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這一自然現象。
2.借助多媒體視頻演示,生動展示
視頻課件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為我們解決了很多以前教學中的難題。如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過程到底是什么樣子?太陽直射點到底如何變化?這些動態的變化,僅靠語言文字的描述,畢竟是蒼白的,但有了視頻動畫的展示,一切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課堂上,我給學生播放自轉和公轉的視頻動畫。動畫展示簡單逼真,生動形象,有利于學生的觀察。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總結自轉和公轉的規律。
3.繪制黑板畫,多角度展示
教師在黑板上繪制板畫,邊畫邊講解,有助于學生對圖畫中每個知識點的理解更加透徹。如繪制“太陽高度示意圖”、“太陽高度分布圖”、“二分二至日的晝夜長短示意圖”等,在深化知識理解的同時,也培養學生識圖的能力。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可以鼓勵其在教師指導下作圖。相對于文字的抽象,圖形的表現更有助于學生理解,更易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在以后的解題過程中,每當遇到有關問題,學生的頭腦中就會自覺浮現示意圖,迅速解題。
4.自編口訣,濃縮記憶
學習沒有捷徑,但是有竅門,口訣就是其中一條。朗朗上口的口訣,將原本枯燥的知識內容用輕松幽默的形式說出,備受學生推崇。尤其是它將原本枯燥的知識內容,濃縮精煉,大大提高了學生記憶的效率。如下面關于地理知識點的口訣:
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晝夜更換。繞日公轉,四季出現。自轉一日,公轉一年。自西向東,方向不變。
地球五帶:地球有五帶,全靠四線分;回歸間熱帶,極圈分寒溫;寒溫各有二,五帶溫不均。(溫:溫度)
5.競爭答題,快樂學習
為了調節課堂學習氛圍,我還采用了競賽答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快樂學習。
例如,我安排學生先觀察教材上的“地球公轉示意圖”,然后搶答以下問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二分二至點的位置及相應日期”。反應快的學生很快說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
活動結束后,師生共同總結。我們發現二分二至點所對應的日期原來也是有規律的:月份總是3的倍數,分別是3、6、9、12月;日期上是連續數21、22、23;并且單數月對單數日,如3月21日和9月23日,雙數月對雙數日,如6月22日和12月22日。
6.聯系生活,激發求知欲
這一塊,我是采用設問的形式:(1)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對我市的氣候有什么影響?(2)季節性的晝夜長短變化對你的生活有什么影響?(3)現在白晝時間的變化情況是怎樣的?太陽直射點正移向哪個方向?(4)此時南半球是什么季節?
實踐證明,這種“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模式對教學很有益處。盡管在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難度,但并不能抹殺它的意義。只要我們不斷探索,一定可以找到完善該教學模式的辦法,讓它在地理教學中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沈慧青.“先學后教”理念在“地球的運動”單元中的探索應用[J].新課程(小學),2012(7)
[2]宋捍東.對“地球的運動”一節課活動內容的處理[J].新課程(上),2011(1)
[3]劉書奇、劉曉芬等.七年級教學拾零[J].地理教育,2007(4)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