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改革的主要課題。地理學中的素質教育,就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關鍵詞】地理教學 素質教育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1-0090-01
實施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改革的主要課題。通過地理學這門課的學習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所有這些都是地理教學中的素質教育。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實現素質教育。
一 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
地理學科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豐富的愛國主義內涵,在加強國情教育方面也有獨特的優勢。在地理教學中,教育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我國地理面貌特點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強心,樹立把我國建設成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如在講到“農業”一節時,我們就要給學生講我國用占世界1/10的耕地養活了約占世界1/4的人口,這是一個令世界驚嘆的奇跡。同時,由于我國南北跨度大,經歷多種氣候類型,熱帶季風,亞熱帶季風,溫帶季風氣候,水分光熱組合優越,所以我國農業歷史悠久,在古代就對世界農業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如我國長江流域的水稻、黃河流域的谷子都是世界上種植最早的。蔬菜中的白菜、蘿卜,水果中的桃子、李子、梨、杏、柑橘、荔枝也都是中國最早培育的。古代歷法中的二十四節氣至今指導農民適時耕種,不違農時,而且還推廣到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當代,棉花、糧食、豬肉、牛肉、羊肉的產量均居世界第一。講到“工業”一節時,我們可以向介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取得的成就。到2012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比1978年的人均GDP增長了40倍,1979年~2012年經濟年均增長9.9%,水泥、化肥、煤、粗鋼、棉布、化肥、電視機產量均居世界第一。這是一些令人振奮的數據。這些數據表明,中國已經是一個工業生產大國了,令我們感到驕傲。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 學生正確的人地觀的培養
中學地理教材內容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的“人地關系協調”理論向學生進行科學的全球觀、資源觀、環境觀和人口觀教育。在地理教學中讓學生懂得必須協調人地關系,協調好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關系。高中地理必修三主要講的就是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人類從環境中獲取生存和活動所必須的物質和能量,同時又把廢棄物排放到環境中,但環境容納、清除和改變人類新陳代謝活動的產物的能力有限。當人類活動符合自然環境發展的客觀規律時,人地是和諧的;當人類活動不符合自然環境發展的客觀規律時,人想成為自然的主宰時,人類就有可能受到自然環境的懲罰。在這方面有很多慘痛的教訓。如中華文化搖籃的黃土高原,歷史上曾經是塬面廣闊、溝壑稀少、植被茂盛的地區。但是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人類不斷砍伐樹林,擴大耕地,環境漸漸惡化,如氣候變干、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并且對我們的母親河——黃河產生巨大威脅。黃河下游的地上河,黃河的泛濫,黃河近幾年的斷流,都是環境對人類的懲罰。
三 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
在地理教學中,除傳授基礎知識外,更重要的是科學文化素質的全面教育。這就是說要加強智能素質教育。而智能素質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體現可歸納為三個方面:(1)教會學生“會學”,注重能力培養:加強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復習分區地理時,可以先以東亞和日本為案例,詳細指導學生先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相對位置分析該區的位置和范圍,再從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質、氣候、河流、資源)和人文地理特征(工業、農業、貿易、交通、城市、人口)分析該區域發展條件和區域特征現象的成因,最后分析該區域的發展前景。東亞和日本詳細分析,接下來的其他地區逐漸放手,讓學生以它們為模板,慢慢學會自己分析。(3)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活躍學生思維,提高實踐能力。如和學生一起制作一些簡單的教具、演示儀器等,學生通過動手制作,既鞏固了基礎知識,又提高了動手能力。例如進行地質構造講解時,利用課本簡單演示褶皺、斷層。講解等高線時,借助拳頭演示山頂、山谷、山脊、鞍部、陡坡、緩坡這些基本地形。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更形象易懂。也可以充分利用電化教學,電化教學以聲、光、形、色同時再現地理事物,具有形象化、立體化的特點,可促進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綜合發展。例如,講解鋒、冷鋒、暖鋒這幾個抽象概念時,可借助動畫的形式,讓學生在動畫中感受暖氣團在上升的過程中降水,感受鋒過境前后的天氣狀況,這比單純畫圖講解更通俗易懂。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