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隱性輟學”,是相對于顯性輟學而言,即學生雖然人在學校,但整天處于不學習狀態。本文就“隱性輟學”的形成原因及對策進行了淺談。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 隱形輟學 原因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1-0091-02
近年來,初中生輟學逐漸變得突出,尤其是農村中學生輟學率呈上升趨勢。而所謂“隱性輟學”,是相對于顯性輟學而言的,就是學生人在學校,但處于一種不學習的狀態,這些學生雖是少數,但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筆者對輟學原因進行了剖析,得到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不妥之處希望同仁給予指正。
一 “隱形輟學”的特點
1.學習沒有目標、沒有動力
這些學生人在教室,但從來不聽課,上課時不是睡覺,就是看其他書籍。考試時要么亂寫,想盡各種辦法作弊,要么不在乎考試成績,這些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認為學習是給老師和父母學的。
2.對學習和老師有抵觸情緒
這些學生上課時,耳朵里塞著耳機,聽著歌,桌上放著不倫不類的小說。若老師前去處理,說得輕了,他們毫不在乎;說得重了,甚至與老師對抗。他們自認為:我又沒有影響老師和同學,你用不著管我。
3.逃課很隨意
這些學生由于對學習不上心,所以在學校很無聊,就想著逃課。有些學生上午在學校上課,下午不見蹤影,或上一課在,下一課又不知去向,還有學生,今天在這里上課,第二天可能就不來了。逃課的隨意性很強。
二 農村中學生“隱形輟學”現象產生的原因
1.學業負擔過重,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和動力
當今評判教育質量仍然以分數作為唯一的標準。因此,教師的教育教學中,往往把分數看得很重。為了取得好分數,教師搞題海戰術,這樣學生的課業負擔也越來越重,造成一部分同學對學習越來越厭倦,由厭學轉為不學,最終成為學困生,逐漸喪失學習的動力,淪為“隱形輟學”學生。
2.周邊環境的影響,導致“隱形輟學”
有些學校沒有良好的周邊環境,學校旁邊有游戲廳、網吧等,這對一些意志薄弱的學生的誘惑太大。那些學困生在這里找到了成功的體驗,享受到了樂趣,覺得比在課堂上過得舒服,最后沉迷于此,曠課成為家常便飯,淪為“隱形輟學”學生。
3.個別教師教育觀念不當,導致學生“隱形輟學”
有的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較低,缺乏現代教育理念,對學生缺乏熱情,在工作中簡單粗暴。他們想給學生幫助,但是方式不恰當,對一些學生造成傷害,尤其是一些學困生,導致這些學生害怕上學,最終走向“隱形輟學”。
4.受拜金主義的影響導致學生“隱形輟學”
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對金錢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這也影響了中學生,他們在校相互攀高、競爭,致使某些學生認為金錢至上,讀書無用,于是就下海經商,放棄學業,最終成了輟學生。
三 控制農村中學生“隱形輟學”的對策
1.減輕課業負擔
教育管理部門應拿出強有力的措施,減輕過重的學業負擔。對于作業的布置、考核測試不僅要有量的標準和難度的要求,更要有切實可行的督查措施。因為只有過重的學業負擔降下來,學生才會樂學。
2.降低考試難度
考試不僅是評判學生學業成績的一種手段,更應該成為一種激勵手段,讓更多的同學體驗成功的樂趣,使他們樂學。對于學困生,我們更要傾注更多的關懷,用低難度的考試來樹立他們的信心,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并盡快趕上其他學生的學習步伐。
3.改善周邊環境
對于學校周邊的游戲廳、臺球室等,政府部門應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為教育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我們知道教育水平的提高,不能僅僅依靠學校,更需要社會、家庭的配合。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加強學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師不僅不能歧視學困生,更應該給這些學生相應的關心和愛護,多做思想教育工作,讓這些學生感覺到溫暖。提高其學習的熱情,培養其自信,成績自然而然就趕上來了。
5.加強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真正實施素質教育
在農村中學,由于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缺乏優質資源,使農村中學“隱形輟學”較嚴重。如我校音、體、美老師很少,學生的愛好得不到很好的培養和發展。因此,學校要努力建設一支素質較高、數量充足、結構合理,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需要的教師隊伍。讓學生在學校不僅學到文化知識,而且學會做人、學會生活。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提高,成為一個充滿自信的人。
6.學校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輟學情況報告制度
學校應端正教育思想,對品德有缺陷、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認真輔導,熱情幫助。學生曠課,班主任應及時與家長聯系,形成統一戰線,共同教育,防止學生因經常曠課而喪失學習信心,流入社會。學校更不能歧視、排斥品學有缺陷的學生,或將他們趕出學校,不能開除學生,不能責令學生退學、休學、提前畢業,嚴禁造成人為流失。
控制農村中學生輟學是關系到鞏固“普九”的核心問題,是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重要措施,是關系到培養21世紀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長遠大計,必須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視。只有各級政府、社會、學校、家庭齊抓共管,認真履行好各自的職責,才能把農村學生的流失率控制到最低。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