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倡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通過平等的交流或交往達到相互理解,實現師生和諧,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諧,還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來面目。
【關鍵詞】轉變 “交互式”教育 對象化活動 交往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1-0097-01
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交往的教育活動,當代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灌輸式的教育方式,這是一種“占有式”教育的教學活動。現在我們提倡構建和諧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倡導“教師與學生的平等主體地位”,倡導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共同性、共存性、交互性、雙向互動性,倡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平等的交流或交往中達到相互理解,實現師生之間的共生性,實現師生關系的和諧,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諧。
一 從“占有式”教育到“交互式”教育
“占有式”教育是指以占有物質財富的方式從事教與學,其人與知識的關系是占有者與占有物的關系,而非“探索”知識、“理解”知識。這種教育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體體現為灌輸式的教育。教師作為權威灌輸知識、學生虔誠地接受知識。為了完成任務,教育者經常采用兩種方法:一種是“我說你聽”式的單向輸出、單向影響的方法;另一種是“我打你痛”的方法,用權威來征服、改變受教育者的思想。“占有式”的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標準化的知識教育,它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只會占有知識,并沒有把這些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規范,與學生實際相脫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變得空洞,遠離學生的生活世界,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種形式主義教育。而“交互式”的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則克服了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占有性,追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和諧的交互主體性。這種“交互式”教育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交往中(包括師生交往、生生交往等),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相互尊重雙方的話語權,通過交流或交往相互作用、相互溝通,促進師生之間的認識達到和諧一致。師生間的理解是相互的,交互的雙方作為整體性的存在,每一方的存在都是不可缺少的;主體間的理解表達著一種平等、共生的關系,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不存在霸權的、支配的和中心的地位。
“占有式”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與“交互式”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見下表: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交互式”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克服了“占有式”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使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從占有式教學活動轉向了交互式教學活動,師生平等,使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師生之間民主、平等的教學活動。
二 從對象化活動到交往活動
對象化活動與交往活動不同。對象化活動反映的是主體與客體的“占有關系”,它是單一的主體對客體的占有。因此,單一主體的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對象化活動,教師是主體,學生是被教育、被塑造的客體,是等待裝載知識的“容器”。在這種對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學生的獨特性、自主性被各種道德規范、思想觀念、政治觀點抹殺了。它割裂了人的整體性,忽視了人的感情和意志在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學生便喪失了主體性,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對象化活動可以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物的關系,但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與學生都是主體,師生之間是人與人的關系。只有“交互式”的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回歸到人與人的關系中,才能變師生間的對象化活動為師生間的民主交往。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作為主體的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互作用和交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就是一種師生交往的過程。只有在師生交往中,教師和學生才能都成為主體,彼此相互承認、相互理解和接納,才能從分離的狀態中走向統一,走進對方的世界,彼此都獲得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實現其育人的目的。
教育實踐觀的轉變,其意義在于還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來面目,尊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地位,使教育過程成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交往過程;使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人與人心靈的交融;使師生雙方都成為真正的人、自由的人。從而放飛自己、升華自己!
參考文獻
[1]曾新.論主體性教育中的主體間性[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1(5)
[2]吳金華.現代教育交往的缺失、阻隔與重建[J].教育研究,2002(9)
[3]申晶晶.交往視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交通高等研究,2004(3)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