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指揮一切,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在課堂上,講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絕、唇干舌燥,而學生卻無精打采、無心聽講;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沒有主動學習的激情。教師成了課堂上的獨角演員,學生的主體作用受到抑制。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模式,激活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和探究知識的能力,成了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探究的主要目的。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本人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 轉變師生關系,創設和諧氛圍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就要端正教與學的關系。教師要更新理念,轉變角色,做到尊重學生、愛護學生、體貼學生,放下架子和學生打成一片,成為一個和藹可親、幽默風趣、寬容賞識的良師益友。教師還要具有科學的態度,從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體驗到進步和成功的快樂。教師還要照顧好后進生,課堂不要有“被遺忘的角落”,使他們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課堂教學做到多向交流,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結構為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講、師生相互交流的三向結構;教師在課堂上要轉換角色,以民主、平等的態度面向全體學生,用真情實感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課堂成為學生表演的大舞臺,使學生產生平和心理,從而形成一個無拘無束、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學習營造最佳氛圍。
二 激發興趣,誘發求知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源動力,它能讓一個人尋求知識、研究事物。教師要善于通過各種手段,找準教學的切入點,誘發學生的求知欲。如運用多媒體,可以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生動、逼真的畫面,悅耳的音樂,帶給學生新鮮感;正是這種新鮮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學之初,教師可用模型、標本、圖片、幻燈片、錄音、錄像等形式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為之感動并產生共鳴,激勵他們快速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教師可先播放一段有關春天風光的錄像,花塢春曉、桃紅李白等春景激起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或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創造意境,使學生在美妙的樂曲聲中進入課文的學習。又如教學冰心的《小桔燈》,教師可自制小桔燈,在導入新課前,將模型展示出來,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并進行思考,調動學生尋求探索新知的積極性,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提供感性材料,也為學生架起了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
三 鼓勵質疑,啟迪思維
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學生有疑而問,質疑問難,是用心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可貴表現,理應得到老師的熱情鼓勵和贊揚。在教學中,要運用靈活的方式,結合課文給學生提供想和問的機會。如教學《藤野先生》前,我先讓學生通過預習,提出自己不懂的東西。學生產生不少問題,激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有兩個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東京也無非是這樣”,“這樣”是指清國留學生看櫻花、學跳舞呢,還是另有所指?魯迅去仙臺的路上,肯定到過許多地方,為什么只記得“日暮里”和“水戶”兩個地名?“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是聲音異常,還是另有原因?我對他們敢于質疑的行為提出了表揚,肯定了他們善于提出問題、敢于發表獨特見解的精神。由此帶動了更多學生去課文中尋找問題,提出質疑。
四 自設疑問,合作探究
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過去的語文課常常是學生被動回答老師的問題,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而忘記了“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常常由疑問開始。課堂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和過程。同樣的問題,由教師提還是由學生自己提,絕不一樣,往往是學生提比教師提效果好。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關鍵還在于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多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教師適時設疑激趣,激發學生的思維。對于課堂上學生提出的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后,教師應組織討論。這是學生教育自己,互相啟發、互相促進、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好辦法。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要鼓勵學生細讀課文,盡可能從中找出自己觀點的依據參加討論。討論中教師要一面點撥引導,一面給學生明確的意見。這種多項的信息反饋,使開始沒有答對的學生獲得了清晰的正確的答案,答對的學生則暗暗歡喜。這是對學生思維習慣的一種鼓勵,也是激活學習氣氛的一種方法。如在《孔乙己》一課的學習中,有的學生提出:第十一段“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一句中的“走”字,只能說明腳的動作,而這里卻說明手,作者是否用錯了詞?用“爬”不是極常見嗎?我組織學生討論,要求全面考慮問題。學生通過“他打折了腿”、“盤著兩腿”、“坐著用著兩手慢慢走去了”這幾句話,明白孔乙己行動的所有支撐力全都集中到手上了,腿已經不起任何作用。所以用“走”比用“爬”準確。我又不失時機地點撥:用手走說明了孔乙己受傷慘重,那么丁舉人這一殘忍行為又說明了什么呢?根源何在?學生受到了啟發:“科舉制度造成了兩種讀書人,少數爬上去的,成為殘酷的壓迫者,多數爬不上去的,成為悲慘的犧牲品。”學生不僅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而且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也有了發展,更激發了學生深入探究問題的興趣。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