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是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的過程。要使課堂教學有成效,不但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取決于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程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 備好每堂課,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
備好課是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基本前提。課堂就像舞臺,一堂課就像一臺戲。教師在課堂上起導演的作用,學生是一個個演員。要想使“演員們”進入各自的角色,把這場戲“演好”,沒有“導演”的精心設計和巧妙安排是不行的。所以教師必須精心安排手中的教案。
也許很多人會說,教這么多年的書了,閉著眼睛都能上了,干嘛浪費時間去備課?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我們備課不但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教材雖然沒有變,但學生在變,教師面對的是不同的學生,接受能力不同、基礎不同、學習方法不同、求知的欲望不同,所以教學方法也要隨著教授對象的不同而改變。課前備好課是非常必要的。
備課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備教材,即“吃透”教材,分析重點、難點,定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安排教學程序,注意知識點的銜接以及各教學步驟的時間估算。
第二,備教具。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準備一些現成的或易制作的教具。如錄音機、掛圖、單詞卡等,以便進行直觀教學,增強學生的記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備學生。這是上好這節課的關鍵所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定突破重難點的方法:預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精心設計難易適中、有利于鞏固課堂知識內容的練習;提問對象有針對性,這樣有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進步,有利于達成課堂教學目的。
二 重視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們才會積極地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并以最敏捷的思維、最有效的方法去獲取這方面的知識。這也就是強烈的求知欲。如果沒有興趣,就不會產生求知欲。興趣是初中學生獲取知識的直接的內在動力。
因此,要提高英語課堂效率,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教學中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挖掘教材的有趣因素,創設教學情境,誘導、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如開展課前值日報告活動,讓值日生用英語說一段話,內容不限,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來匯報一些事。這樣不僅復習了舊知識,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覺得有一種成就感。使學生學習英語更有興趣。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又如課文中有許多的對話,可以讓學生以同桌對話,或自邀對象表演,或改寫對話等形式,用以前學過的句型、詞語、日常用語擴充豐富對話內容。再如教材中有很多短文,學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復述課文內容,也可以編成短劇表演等。這樣既能使學生獲得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不斷鞏固舊知識,又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逐漸提高會話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形成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 采用情感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感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這里所說的“心靈的接觸”,就是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所以教師必須努力建立與學生的友好情感,利用學生情感“遷移”。也就是說使學生對教師的良好情感轉變成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因此,教師應把滿腔的熱情帶進課堂,以對本專業課的熱情去感染學生,用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感、期望感和責任感去激起學生相應的情緒體驗。教師不僅要有慈愛之心,而且要有美好的語言,把對學生美好的情感、良好的期望傳遞給他們。課堂上教師應以親切、自然的教態,幽默風趣的語言,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寓思想教育于課堂教學中,使師生情感交融、情理相通。如初中新教材第二冊Lesson 21,Ani邀請Han Meimei星期一晚上到她家吃飯,Han Meimei禮貌地表示感謝,然后她說必須先征求父母的意見,而且還表示要先完成作業。最后Ani也贊同:Work must come first.這是進行思想教育的好機會,讓學生討論一下若要出去是否要先征求家長的同意,還有Ani說的“Work must come first”有沒有道理。讓學生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師進行小結,學生應該在家尊重父母和長輩的意見,在校遵從老師的教誨,明確學習的目的,把學習放在第一位,老師也同樣堅持工作第一的原則。這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 偏愛差生,全面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一般說來,每個教學班里總會存在一定數量的差生。而日常教學中普通存在下列現象:在課堂上教師的眼神多停留在優生身上,時時注意他們的反應,少“光顧”差生;提問的對象也多為好生,而忽略了差生。好生原本就有優勢,再得到老師給予的關心和學習的機會,當然更好,差生作為課堂學習中的“旁觀者”,本來就缺乏參與的信心,又缺少參與的機會,必將走向反面,進而可能影響課堂的紀律,甚至直接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這無形中加快了學生的兩極分化,給教學過程帶來了困難。因此要想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時效,就必須處理好這層問題,克服對差生的偏見,偏愛差生,關心、重視差生的學習動態,幫助差生進步,轉化差生。
在課堂上如何偏愛差生,調動起他們的學習熱忱?最有效的辦法是多給差生表現的機會。有機會表現才有機會成功。心理學表明:“人在從事某種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如果能獲得成功,即使是偶然的成功,也會對興趣的形成、鞏固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要在課堂上多給差生提供成功的機會,提一些學生力所能及的問題:如單詞、詞組或簡單的句型等。提問時教師要帶著激勵的目光,若回答正確,及時給予評價和鼓勵;若一時回答不上來,再做適當的提醒,使其在教師的幫助下獲得成功。差生有了這些成功的體驗,就會逐漸產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樹立起自信心,也會此而對教師產生情感,并將這份情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使之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參與,不再做“旁觀者”,提高聽課的效率。若無法回答,教師應表示安慰和鼓勵:It doesn’t matter.或Next time!不宜當堂批評、數落,以免打擊其積極性,傷害其自尊心。
那么,對于那些在課堂上回答不了問題的學生是不是就這樣不予批評、數落,保其自尊心地“偏愛”呢?要真正體現偏愛差生,轉化差生,這樣做當然是不夠的,但課堂上因為時間關系和教學內容的關系,確實不能做再進一步的“偏愛”,只能在課外對此加以補充。首先針對問題對學生了解情況,再做針對性的輔導和思想上的幫助,使之正確對待問題,并解決問題,在學習上不斷進步。
當某些差生有了進步時,教師應及時地給予激勵性的表揚。如此,既能使該生歡欣鼓舞,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利用該生的進步對其他差生產生影響,使他們也有信心,爭取進步。
總之,只要教師掌握差生的特點,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差生,多關心、幫助他們,并適時鼓勵表揚,定會使原來的差生在學習態度上向優生靠攏,使成績在不知不覺中得以進步,使教學班的差生數量不斷減少,全面提高英語課堂效率。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