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本人參加了全市“思想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大賽,最深的感觸是思想品德課像語文課了。
2010年底,再次審視我市的語文課堂才發現:目前我市語文課堂教學水平無法突破瓶頸,是因為我市語文教育的工具性教育相對薄弱。這實際上是語文教學忽視工具性,導致學生語言能力不足的表現。原來,是我們的語文課像思想品德課了。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究竟該在課堂上教給孩子什么?該如何從文本的語言形式出發,通過針對性的訓練還語文教學以本色呢?
一 感知語言特點,引導語言實踐
第一,要借助意味深長的標點符號,悟其妙。標點符號也是一種語言。同一個標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所顯現的色彩不一樣。由于表達的需要,教材中許多作者常在某些地方以略寫帶過,給文章留下空白,讓讀者有充分想象的空間。教師要善于捕捉這些標點,引導學生在品讀精彩段落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象,補寫文本空白進行言語轉換,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草蟲的村落》一文,作者充分發揮自己獨特的想象,賦予草蟲以生命。以不同的方式詳細介紹了一些草蟲,文中第八段“我看見測氣候者忙于觀察氣象,工程師忙于建筑設計……”和第九段“我還看見許多許多……”留出了空白,引發讀者無盡的遐想。在草蟲的村落里,還有許多怎樣的草蟲,它們會在干什么呢?教師在此時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通過這樣一個個的符號,展開想象,似乎目睹蟲子的工作,聆聽蟲子的心聲,自然就會想起我們人類的生活,在忙碌中得到充實。想象的空間也就被學生自然地放大。
還有一些特殊的標點運用手法,非常少見,甚至出人意料,使人產生“陌生感”,但卻充溢著作者獨特的認識、情感與思想。關注標點的“陌生”運用,能夠幫助學生觸摸人物隱匿的內心世界,感受語韻節奏的奧妙,引發學生對標點表達方法的探求。如《橋》中老漢沙啞地喊道:“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面!”我們引導學生細細品讀,把三個感嘆號與“沙啞”進行對比,會發現盡管老漢此刻聲音已經沙啞,盡管已經很勞累,但是依舊喊出高亢激昂的聲音。這聲音是老漢威嚴、責任、人格的體現。這樣的教學,將學生的語言訓練與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語言轉換的過程中,形成運用語言進行表情達意的能力和方法。
第二,捕捉經典的詞句,悟其韻。如《搭石》一文以“一道風景”為“文眼”來統領教學,學生通過品讀,感悟到鄉親們的美好心靈,領悟作者是如何將“一道道風景”寫得具體,從而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學會仿寫作文。
第三,把握精巧的構思布局,悟其特。不同的文體,在教學處理上也有側重,因此,在細讀文本時,我們首先要把握課文的文體風格,發掘別具一格的文體中的“言語形式”。如《山中訪友》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根據表達的需要,作者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又以第二人稱稱呼。作為教師,認識到這一點還不夠,還需要進一步思考作者為什么這樣敘述。顯然,用第二人稱稱呼,能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讀來倍感親切熱情。因此,在教學時,要先讓學生模擬當時的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使學生如臨其境,在情境中體驗。再讓學生反復朗讀,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最后還讓學生談談作者為什么這樣敘述。
第四,抓住精彩的人物對話,悟其意。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讓學生讀父子倆重逢后的對話部分,問,從表達形式上,你發現了什么?引導發現這是一段沒有提示語的對話。請學生再仔細研讀后,引導明白:當時情況危急,加了提示語,反而多余。這樣緊湊的一問一答,符合當時的情境,更能讓人感受到父子倆的驚喜與激動。
第五,了解別具一格的語言風格,悟其情。每一個作者都有自己的寫作風格。作為教師,應廣泛研讀作者相關作品,總結作者獨具特色的語言風格,尤其是應關注作品中語言風格發生變化的表達形式,引導學生體會感悟。在《凡卡》一文中,一向力求語言簡潔的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卻重復地寫凡卡求爺爺接他回鄉下,一共有5次。讓學生關注到這種反復的形式,并拓展聯系契訶夫的寫作風格后,產生這樣的疑問:“契訶夫說文章要簡潔,可是這幾處卻多次重復,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接著,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學生體會到了凡卡“連狗都不如”的生活后,更深切地理解了凡卡為什么5次在信中乞求爺爺接他回家,同時也明白了作家契訶夫這么寫的目的,乃是“情到深處才反復”。
二 關注方法習得,實現言語轉換
關注語言形式的最后歸宿點在于運用。語言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于語言形式的關注如果僅僅停留在“感悟”上,那么,學生只會“紙上談兵”,不會“帶兵殺敵”。因此,在明白了“教什么”之后,我們需要明白“怎么教”。我們不僅要善于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的表達形式,還要指導他們習得語言方法,學習、模仿,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將別人的語言形式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形式,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首先,要比較對照,體會言語表達效果。如: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的“七點。七點一刻。七點半。父親還沒有回來。我實在等不及了”時,教師用《地震中的父與子》中“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來比較,引導學生發現同樣是時間的羅列,這幾個句號將巴迪的焦急形象化,使學生充分感受句子帶來的強烈的形象沖擊和精神沖擊,真正明白這種表達方式的妙處。通過這樣的教學,在以后的作文中,學生一定能逐步把這種簡單卻情韻無限的表達方法學以致用。
其次,要品詞析句,習得句式表達形式。品詞析句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自古就有賈誼的“推敲”、王安石為“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反復錘煉的佳話。通過品詞析句,既可理解語言內容,更可體悟作者在遣詞造句方面的獨到之處,加深對語言的感悟。品詞析句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增”、“刪”、“換”、“移”、“補”等。通過這些手法,引導學生將改過之后的詞句與原句進行比較,感受作者的匠心,提高對語言的敏感力,同時,也加深對語言內容的理解,真正做到內容理解與形式感悟的和諧統一。
再次,要反復誦讀,感受語言特點。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誦讀,反復的誦讀可以使語言產生“默會性”。誦讀的方式多種多樣。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反復誦讀,讓學生發現文本在語言表達上的特點。此方法最適合排比句的學習,因為排比句在排列上具有層遞性,通過誦讀可讓學生體會到排比句增強語氣、有力表現思想情感的作用。
最后,要仿寫運用,內化語言形式。如:模仿文本、段落結構形式“總分總、倒敘、插敘等”仿寫;模仿排比、擬人句式仿寫等。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的語言運用訓練,促進學生將消極的語言轉變為積極的語言;將典型的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形式轉化自己的語言表現方式。
三 整合語言習得方法,回歸語文本色
關注語言訓練,不能機械孤立,要整合各種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感悟和運用。如朗讀與品味結合,想象與模仿結合,比較、品析和誦讀共存等。上文提到的多例教學其實都需要結合多種方法。
總之,語文教學的著眼點,不在言語作品的內容,而在言語作品的形式。這是我們語文課的本色,是我們不變的追求。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