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誦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凸顯了語文教學重視積累的特點。但我在接觸學生的過程中,卻發現多數學生對于背誦都比較被動,死記硬背的比較多,對所背誦的詩文篇章缺乏熱情,更難以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運用到自己平時的語言表達中,出現了“茶壺煮餃子倒不出”的現象。甚至有學生對于背誦很反感。這就提醒我們教師,背誦不是簡單的學習任務,同樣要求我們研究內容,注重方法指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一 教師不僅要注重“言傳”,更要注重“身教”
求知的興趣首先來自對知識力量的深刻了解和自身發展的需要。對于小學生來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些名人喜讀書、善積累的例子。我國古今許多文人、學者學習語文都經歷了熟讀、熟記乃至苦讀苦記的歷程,記憶力也得到了驚人的發展。
唐代韓愈自幼讀書為文,日記數千百言。白居易苦讀苦記,“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讀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瘡,手肘成胝……”顏真卿在《顏氏家訓》中自敘:“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p>
魯迅先生幼年讀書時,能背誦《綱鑒》,后來他經常是整本書地背誦,因此他寫起文章來縱橫馳騁,揮灑自如。巴金10歲的時候就可以將《古文觀止》里的200多篇文章背誦下來。他在晚年的時候說,他之所以后來成為作家,寫出了那么多的小說和散文,全靠當年那200多篇背誦的文章墊底。梁啟超先生年輕時背誦的《史記》,到50歲時,書中的內容大部分都還記得,并能在他寫作時根據需要在文章中適當地加以運用。
這些例子都說明背誦不僅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記憶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審美水平,提升自身修養。明確了其重要性,學生對于背誦的學習就能充分重視起來。
同時,教師更要認識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重要作用。教師是小學生在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師在課堂上引經據典、出口成章是對學生最好的示范,勝過千言萬語的說教和空洞的嚴格要求。教師詩化自己的教學語言,使學生時時處處如沐春風,沉浸在優美的語言文字的氛圍中,學生自然會喜歡這種表達方式,也會嘗試著運用,在老師的引領下走進語文知識積累的海洋。教師要做到,要求學生背誦下來的篇目自己必須先背誦下來,做好學生的表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師的感染熏陶,以提高“背”的功效。
二 教師要注重方法指導,活化背誦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首先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這樣他們才會樂于學習,積極參與。對此我的做法是:
1.活化形式,激發背誦興趣
教師要讓背誦成為一件有趣的事情,激起學生的參與興趣。如古詩詞可以用開展速背競賽、配樂朗誦表演激發學生興趣。描寫景物的篇章如《桂林山水》、《三峽之秋》等,可以通過讓學生做小導游的形式把重點背誦段落落實到介紹中。而寓言故事如《買櫝還珠》、《朝三暮四》,可以通過課本劇表演進行。又如歌詞類篇目《蘇武牧羊》、《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等,可以通過欣賞和學唱歌曲指導學生背誦……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興趣濃厚,注意力集中,情緒高漲,氣氛活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注重方法,提高背誦效率
第一,幫助學生熟悉內容?!皶x百遍,其義自見。”熟讀課文是背誦的關鍵。在背誦之前教師要注重朗讀的訓練和指導,在背誦課文之前一定要讓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脈絡。
第二,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記憶能力不同,特別是對待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要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將任務拆解。如先要求他們能熟讀,讓他們放下包袱,稍做努力就能完成目標。然后在熟讀的基礎上再要求他們背誦,但任務可一天或幾天完成,關鍵是每天他們都能實現一定的目標,進而完成整個學習目標。
3.加強管理,鞏固背誦效果
第一,課堂教學要加強“背”的指導,我們在講課時,可側重于背誦內容的講解。
第二,把“背”的教學納入語文教學的檢查和管理之中,把背誦成績作為平時成績的一個組成部分;每月表揚背誦小能手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背誦學習中來;明確背誦任務,建立“金字塔”型的背誦程序:課代表——組長——組員,三層階梯,分工管理。我負責抽查,督促小組長把任務認真完成,同時有針對性地加強個別指導,幫助學困生完成背誦任務。
第三,確保背誦時間。有時間作保證,有利于背誦任務的完成。我會在課堂上留出時間,讓學生進行背誦;也會在早讀時間指導學生背誦。
4.拓展背誦內容,提高語文能力
除了要求學生背誦課本規定的內容之外,還要鼓勵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內容。如優美的詩歌、短小的散文、精彩的語段等,并定期開展背誦交流。雖然過程很漫長也很艱巨,但我們相信“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日積月累,學生一定會在積累中成長起來。
背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體現出來的。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在“日積月累、久久為功”上表現出足夠的耐心和恒心,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