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是學生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一個階段,也是小學階段較為關鍵的一個年級。三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學生剛剛接觸寫作文,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級高出一個層次,要求不拘形式地寫出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不僅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痛,并對寫作產生畏懼心理,感覺無從下手。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屑ぐl學生的寫作興趣,促使他們自覺地經常練筆,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主要有以下途徑。
一 培養觀察能力
留心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學生必須先對身邊的事物有直觀感性的認識,才能去描寫、去感悟。對三年級的小學生而言,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走進生活,接觸生活,留心觀察生活,才能獲得真切、細膩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會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才能真實地再現生活。因此,作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關于怎樣寫好比喻句,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舉例,讓學生體會到語言還可以巧用妙用,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如朋友總是在我們身陷困難時為我們排憂解難。教師可以這樣活用比喻:朋友就像啄木鳥,總是在我們身陷困難時為我們的心靈之樹治病。又如柳絲在春風里飄拂。教師可以這樣妙用比喻:青青柳絲宛如少女的香發在春風里輕舞飛揚。又如我永遠銘記老師的諄諄教誨。教師可以這樣活用比喻:老師的諄諄教誨猶如春風化雨,滋潤我們的心田。再如老師的眼神溫婉明媚。教師可以這樣運用比喻:老師的眼神宛如三月的陽光,溫婉明媚,照進我們幼小的心靈深處,指引我們勇往直前。教師在習作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并使他們懂得觀察的重要性,逐步養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學生通過觀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寫起作文來就有話可寫。
二 作文教學要開闊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小學生的模仿性很強,在作文指導時,教師要注意防止學生不動腦生搬硬套;要注意指導學生弄清楚文題的要點及習作中心,習作最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如《荷花》這一課,作者充分發揮了想象力,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荷花的靜態美、動態美,并抓住景物的特點展開合理想象,表達了對大自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愛;《趕?!愤@一課,作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海邊小動物的神氣、自由、無奈和勇敢展現在我們面前。教師可以由此切入,舉一反三,把孩子們最熟悉的動物習性、事物特征用擬人句表達出來,讓孩子們感受到巧用文字的樂趣。如鳥兒在藍天中飛翔,在林間啼鳴,在枝頭筑窩的情境,孩子們都見過。教師可以這樣巧用擬人:春天來了,鳥兒們有的在藍天中呼朋引伴;有的在林間歡歌熱舞;還有的在枝頭添磚加瓦。這樣便賦予了鳥兒人的習性,語言生動活潑,最常見的生活情境也平添韻致。如五月,花兒在風中凋零。教師可以這樣妙用擬人:五月,花兒在風中失了笑顏,平添憔悴。又如在黑夜與黎明交替之際,月亮落下了,太陽逐漸升起。教師可以這樣活用擬人:在黑夜與黎明交替之際,月亮拖著疲憊的腳步躬身歸去,太陽昂首挺胸迎面而來。又如寒風猛烈地刮著。教師可以這樣運用擬人:兇惡的寒風無情地肆虐著,意欲吞噬整個世界。再如小蜜蜂在繁花叢中辛勤采蜜。教師可以這樣巧用擬人:小蜜蜂匆匆行走在繁花叢中,熱火朝天地辛勤耕耘著,釀制香甜可口的蜜。再如桌面被學生肆意涂抹、雕刻。教師可以這樣運用擬人:桌面在學生的戲弄下千瘡百孔,疼痛難耐。教師創設自主習作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揮想象,積極表現,從而提高寫作興趣。
三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真情實感是文章的靈魂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寫作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而“真情實感”最基本的要求也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的:要讓學生在習作中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比如《花瓣飄香》這篇文章,花瓣飄的不僅是花香,更是人間真情——小女孩金子般的珍愛媽媽的無限真情;《雪兒》這篇文章敘述了“我”和雪兒這只鴿子相識相交又告別放飛的一段親身經歷,字里行間充滿著小作者愛雪兒、憐雪兒、護雪兒、不舍雪兒的真情情感。古語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苯處煈匾暻楦性谡Z文教學中的滲透,藝術地引導學生感悟,豐富、提升學生的精神世界,并引導學生運用到習作中。情感源于經歷。教師一方面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親身體驗生活,做到情動于心,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春游、秋游或者看電影,然后讓學生去寫感想;一方面要善于站在學生的立場,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學生的個性、興趣以及困惑,為學生創造一個聆聽的平臺,讓學生去傾訴欣喜、氣憤、煩惱、憂傷等情緒,讓他們產生溝通的欲望,從而積極引導學生由感而發,抒寫真性情。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一部分,是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作文教學應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出發,貼近學生實際,尋找適合學生的作文途徑,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樂于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寫出一篇篇文筆優美、生動、真切的好文章。這是一項重要而有挑戰性的教學任務,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創新。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