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終奏雅,讓人回味無窮。一堂語文課好的結束,同樣能將學生引向藝術的殿堂,讓他們去領略語言上繁花似錦的無限美景,去享受曲徑通幽處的心靈洗禮,去拾取層層迷霧后豁然開朗的巨大驚喜。那么,一堂語文課教學的結束藝術有哪些呢?
一 概括式收束,畫龍點睛
這是經常要用的一種收束方法。要求教師對文章脈絡進行梳理,突破教學重難點,分析寫作手法,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最后的歸納和小結。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由理解到融會貫通,由初識到條理性和系統化的階段,達到真正掌握知識。例如,教學莫言的《賣白菜》,我這樣來收束:“這篇散文是莫言憶舊事系列作品中的一篇。莫言的文字樸實、真摯,字里行間流露出他對生活的獨到感悟。文中講述了特殊年代里農民生活的艱辛與酸楚,但堅強的脊梁卻支撐了一代又一代人。文章通過一段辛酸往事的回憶,刻畫了一個堅強、自尊、樸實、誠信的母親形象?!边@樣收束,既有對課文中心的總結,又有對課文語言特色的歸納,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起到強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 內容延伸,擴展知識
語文教學,除了教授課本知識,還應把學生的視野由課內引向課外,使學生自覺去課外尋求知識,以彌補課堂的不足。因此,教師宜在課堂接近尾聲時,用簡潔的話語向學生介紹與課文有關的內容,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和拓展。例如,教學完《邊城》一文,學生意猶未盡,很想知道翠翠的命運,我就講:《邊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沈從文最負盛名的代表作。關于這篇小說的創作動機,作者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全篇以翠翠的愛情故事作為線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地方的風景美和人性美。然后布置課外作業:(1)閱讀沈從文的其他作品如《長河》、《龍朱》、《虎雛》、《石子床》等,也可以閱讀類似風格的作家(京派)如汪曾祺、劉紹棠等的代表作品。(2)觀看電影《邊城》,寫影評。以此來不斷擴大學生的閱讀面,豐富學生的知識。
三 卒章顯志,升華感情
在教學終了之時,教師運用準確精練的語言,對課文的精要之處進行點化、揭示,激發學生的情感,如我在講到《我的母親》時,是這樣結束的:這篇文章一方面寫母親的勤儉樸實、善良寬厚、為人熱情和堅韌自強,一方面寫母親對“我”的深刻影響,從而來表現母親平凡而偉大的一生這一主題。講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燭光里的媽媽》這首歌,并邀學生一起來聽歌唱家毛阿敏的深情演唱,品味母愛。聽完后我講述:母愛,像春蠶、像大海,是世上最無私、最博大的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懂了母親的嘮叨嗎?讀懂了母親倚在門旁,癡癡凝望兒女歸家路的殷殷期盼嗎?在我們過生日時,母親總會想方設法讓我們吃好玩好,讓我們開心快樂,而母親過生日你又是怎么做的呢?從小到大,母親為我們洗過無數次腳,你為母親洗過一次腳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要享受母親的關愛,還應有反哺之情,以實際行動去關愛母親,感激母親。我們要做一個愛自己更愛母親的人!這樣的課堂收尾,學生怎能不感動呢?
四 巧設懸念,引人回味
課堂教學的結尾也應像文章的結尾一樣,設置懸念,回味無窮。比如,教完《鴻門宴》時,我是這樣設計課堂結尾的:劉邦、項羽在新豐鴻門時,劉邦軍隊四十萬,項羽軍隊八十萬,而沛公左司馬曹無傷向項王告密說沛公欲王關中,且劉邦已深入虎穴,范增多次向項王示意要殺沛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在這劍拔弩張、命懸一線之際,沛公如何巧妙逃脫,項羽如何由主動轉為被動呢?這樣結尾,能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在學生的心里留下懸念,誘發學生去閱讀后面的情節。同時為第二節課設下鋪墊,使前后課時相互關聯,形成一個整體。
五 對照比較,加深理解
有比較,才有鑒別。這種收束課堂教學的方法,就是在課堂教學結束之際,從內容、結構、語言等方面,有所側重地與以前所學課文對照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教完《六國論》和《過秦論》后,我說:“這兩篇文章雖出自不同的時代、不同作家之手,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文章體裁來說,兩文同屬歷史評論。一評秦國滅亡的原因,一評六國滅亡的原因。就文章主旨來說,兩文均意在借古諷今,勸誡后人要以古為鑒,勿重蹈覆轍。就文章表現手法來說,均采用評議結合,它們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边@樣一比較,使學生能溫故而知新。
六 設計作業,檢查效果
一堂課講完了,學生掌握得怎樣,心中無數,這時需要通過提問、檢測等手段來摸清實情。因此,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抓住一堂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一些精巧的問題,通過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強化和鞏固所學內容,以實現知識和技能的遷移。比如,每學完一篇文言文,總要就文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現象抽查學生,以反饋教學情況,鞏固知識和提高能力。
當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由于每個教師的知識結構,課文的體裁和內容等差異,收束課堂教學的方式也不同。但不管怎樣,教師最終應當帶領每個學生徜徉于知識的海洋。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