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小學的漢語文教學既包含了小學教育的共性,也具有民族教育的特殊性。筆者通過對于漢語語感問題的分析,闡述了民族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感教學的必要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1-0120-02
一 引言
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育,除教好本民族語言,還必須強化漢語教學。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藏族小學為例,藏漢雙語教學規格要求所有學生畢業時必須熟練掌握藏漢兩種語言的基本書寫和表達能力。漢語教學和任何一種語文教學一樣,也是讀說和含義相交融的統一體,讀說和含義之間的聯系則是漢語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約定俗成的。漢語語句中的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表達的含義也不同;對于個別詞的強調,表達流露出的情感態度就會有差異。至于強調哪個詞,也要視對話環境而定。由此可看出,漢語在交流中,除了詞義外,還有語境。由于語言本身的局限性,如果語言無法表達準確含義時,不同的接受者會以個人的經驗和知識對同一語句作出不同理解。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叫做語感,也就是在講漢語時的自然而然的感覺。
二 語感教學
學生學講漢語最重要的是平日里對話交流,其次才是課堂的閱讀,大量的閱讀可以提升語感。它是一種心靈感應,也就是在講漢語時聽了語言的表層詞句之后,在心靈里產生的一種映射,突破淺層的認識,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理解語言,對聽到的語言能理解其真實含義。再讓提升后的理解深入內心,在大腦內產生一種條件反射性的語言習慣和心理習慣,這樣就可以條件反射地把聽到的漢語一一對應到內心已有的認識上,這就是語感。這是瞬間完成的過程。表達自己的意思時,也就是把內心的條件反射加上個人主觀認識用語言再次傳遞出來;而加入了自己的主觀認識,又可以讓語言再次脫離表象的詞句,口語表達也就再次成為提升語感的工具,并富含智慧和情感。也就是說,表象化的語言詞匯,是根據情感思想得以提升的;而注入了思想情感的語言,又讓以后的漢語語感更加接近漢語的本義和精髓。
但是詞匯和句子等符號,在口語里不會是完全符合語法規則的,而是根據現場環境和情感發生變化的。語言系統內部(包括語音、詞義、句法、漢語章法)各要素之間以及系統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局部詞匯和語氣的變化往往會改變整個內涵。
深入研究語感,我們會發現情感因素是核心問題。有時,只需要一兩個簡單的詞匯就可以表達整個語義,而一旦離脫離了情感因素,原有的句子就完全詞不達意,變成毫無意義的詞匯堆積。在詩歌小說等作品中尤其如此。所以只有強化學生的語感教學,在日常對話中提升“心靈感應”的語言能力,漢語的表達能力才可能真正得到加強。因此,藏族小學漢語文教學的真正難點是語感問題。
語感其實就是言者話中有話,聽者心領神會,聽明白,讀明白。當然,具體到每個學生,語感又是千差萬別。即其理解度和藝術度都不相同。在同一漢語教室里學習的藏族學生,女生的口語能力往往比男生好,因為女生的語感往往要高于男生。高年級學生的漢語語感要好于低年級學生,這是后天學習和知識積累的結果,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人的語感能力都是不同的。那么,在漢語語感教學中,這個變量由哪些因素決定呢?
在語感教學中非語言因素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功能有:(1)補償功能:面部表情等肢體動作能輔助語言所表達的含義。(2)強調功能:停頓等語氣,不僅可以增加語言的藝術性,也會加強語義的表達。(3)代替功能:有時只需一個眼神、一種姿勢或一聲嘆息,都可以表達非常豐富的語義。有利于聽者領會于心。
三 使用教具,強化語感
第一,根據內容,輔以多樣化的訓練手段,如繪制彩圖、放映幻燈、引進樂器演奏漢語等,通過設置場面,充分挖掘和展現情境,使學生的內心體驗和理解不斷得到深化。
第二,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培養表現能力,鼓勵他們在做動作和表演過程中把握自我表現的分寸。同時也有利于教師的正確引導和調控。
四 設置環境,印證語感
由于詞義的組合表現出一定的含義,還有一部分含義是環境補充、確定的,因此只有在具體的漢語語境中,才能準確理解字里行間所表達的含義。另外,環境還可從更廣闊的含義上來理解,把人類生存環境、文化、歷史背景也包括在內。特別是了解語言反映的時代風貌和民族習慣,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字的含義。
五 學生摹仿
摹仿是一個復習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為喚起語感注意。恩格斯說,重復產生力量。通過摹仿,才能使別人的體驗轉化為自己的感受,由陌生到熟練,由模糊到明朗。語感注意不是教師教會的,而是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日積月累形成的,通過不斷的發現與探索產生對語感的頓悟。
六 依靠閱讀培養語感
1.朗讀
朗讀的好處之一就是它能培養學生對讀說——符號之間的聯系的漢語意識,豐富口語詞匯,培養語音語調,掌握句法結構知識,幫助劃分意群,加強對材料的整體理解能力。朗讀既能使學生掌握有關知識,又能增加對漢語的聽覺體驗。
2.默讀
默讀過程是一個期待和回味的過程,因為每句話都有一定的意向性,使讀者或多或少能預估下文可能會出現什么,這種“預估”即是語感在閱讀中的表現。但由于下一句并不與讀者的期待完全一致,它在一定程度上修正,甚至完全改變了讀者的期待,迫使讀者回味已讀過的東西。與此同時,讀者會把已讀的部分存入記憶中,為以后的閱讀做鋪墊。同一篇題目,初讀和復讀效果不同,因為存在著時間序列,它使讀者對材料內容審視的角度不同。不同的篇目,讀者對它的預估——語感的把握不同。對內容相似的材料比對陌生的材料預估的正確性要高。學生在做完形填空時語感的作用尤為明顯。
參考文獻
[1]陳勇.語感圖式無意識建構與加工的內隱機制分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
[2]周健.第二語言教學應以培養語感為導向[J].語言與翻譯,2003(1)
[3]謝芳芳、謝燕燕.語言的認知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