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強調全面提高人的素質,21世紀呼喚創新型人才。課堂教學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途徑和主渠道。小學數學教學,有著其內在的規律和特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努力優化課堂教學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客觀要求,也是順利實現教與學的必由之路。那么,作為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應特別注意哪些問題?怎樣去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促進思維發展?
一 實施情感調控,激發創造性思維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良好的、積極的心境有助于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類有一種心理需求,這是一種對親密的和真實的人際關系的渴求。因此,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情感關系,實施合理的情感調控,把情感關系作為教學目標之一,自覺地、積極地營造課堂民主氣氛,主動地轉變教育觀念,轉換主體角色,端正教與學的位置,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創造環境,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這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如在教學“平行與垂直”時,教師并非直接將這些抽象概念高壓灌輸于學生,而是在課堂伊始先拿出一張白紙,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老師要在這張白紙上畫出兩條直線,你們猜猜看,老師會怎樣畫?”這句話立即帶動了學生在紙上紛紛動筆,大膽地按自己的猜測畫出了許多種,有相交、不相交的,也有垂直、平行等情況。教師又及時根據學生反饋所畫出的兩條直線的不同位置組織探討,分析歸納,引出課題。這種揭示課題的方式,具有真情實感,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能把學生的思維很自然地帶入預定的教學情境中去,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又如,在教學“質數與合數”時,通過“學號是質數、合數的學生分別站起來”的游戲,使學生形象地領悟質數與合數的區別。
二 精心設問激疑,啟迪創造性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實際就是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諾貝爾獎獲得者朱棣文教授在談到教育問題時曾說:“美國學生的成績不如中國學生,但有創新及冒險精神,所以往往創造出一些驚人的成就。”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由遇到要解決的問題而引發的,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激發求知欲,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精講,要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上,強調對學生進行“扶與放”。在這種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問,以問題貫穿教學全過程,以問題帶知識,由淺入深,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轉變為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將知識傳授中的“單向傳遞”改變為“多向傳遞”。
例如,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認識幾分之一”這一課,教師在和學生們共同明確了“一半”的含義后,并沒有直接寫出1/2,而是讓學生自己設法表示出“一半”來。學生大多數運用圖形表示,也有個別學生用自己名字中的某個字的一半表示。教師并沒有急于對這些表示進行評價,而是在介紹了數學的表示方法“1/2”后,詢問學生是否愿意接受“1/2”這一表示方法。一些學生仍然覺得自己的方法比較好而拒絕新的表示方法。于是,教師鼓勵他們運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一百分之一”,這時,所有的學生都認識到“1/2”的簡捷性和普遍性,心悅誠服地接受了這個新知識。教師巧妙地設計問題,一方面為學生質疑提供了機會,另一方面又使學生在充分展示自己的表示方法時啟迪了創造性思維。只有敢于質疑,才能有所創新,正如巴甫洛夫所說:“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
三 注重開放探索,發展創造性思維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較多地強調數學中的“邏輯性”、“演繹性”和“封閉性”,根本忽視了教學的“開放性”。雖然傳統的“邏輯性”、“演繹性”對學生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有相當大的幫助,但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卻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形成。開放的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傾聽,尊重學生的自我感受,肯定學生的積極思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創造性地探索和思考。在課堂上,教師要采取一種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既要教基礎知識,又要教知識的思想和方法;既要教知識理論,又要教知識的應用;既要教推理、論證,又要教語言以及歸納猜想;既要教會學生從紙上演算推證得到數學知識,又要教會學生通過實驗獲得知識。讓學生處在觀察、猜想、驗證和應用中實現“做”數學“用”數學的思維過程,要意識到學生從教師這里得到的應是知識的信息,而不是知識的本身。
如,在教學“分解質因數”中,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建構。在通過對各種將6進行分解質因數的不同式子中,老師明確提出“6=2×3”是分解質因數,這就引起學生自覺的觀察比較,自己找出這一式子具有的特點,形成這樣的想法:“把一個數寫成質數相乘的形式會不會就叫分解質因數?”而在自己任寫一個數進行分解質因數的過程中,學生又發現不是所有的數都可以分解質因數的,并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會不會是除2以外的偶數才能分解質因數?”“9是奇數也能分解質因數的,到底哪些數能分解質因數呢?”“任何一個合數都能分解質因數,因為它的約數除了1和它本身外還有別的,所以肯定能把它寫成質數相乘的形式”……在這過程中,學生不斷地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概念做出自己的猜想,并通過教師的反饋信息不斷地對原先的猜測進行修正,而且不斷地產生新問題,對新問題作出自己的假設,并舉例進行驗證,不斷揭示出知識規律。
四 尊重個體差異,培養創造性思維
新課程標準強調“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平等學習權利。這里的發展應當是“全面”、“主動”、“可持續”的發展,因此,教師既要注意學生的“普遍性”,更要十分關注、研究學生的“特殊性”,尊重差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允許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想和方法,讓每個學生在親自參與的過程中,發揮潛能,經歷一個實踐、創新的過程,培養思維能力。如,在教學“二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中,課前,教師為每張課桌準備了5張卡片,每張卡片上分別寫著2,3,7,-,=。上課開始,教師就讓同桌的兩位學生分工合作:一位用5張卡片擺出所有可能的兩位數減一位數的算式,另一位記下所擺的算式,準備匯報。而后,教師又提出了挑戰:我們班是不是每位學生都能獨立地心算出算式的結果?教師沒有按照教材統一的模式、統一的方法,去規范學生的思維,而是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并讓有差異的學生去認識、發現自己的學習目標,使每個學生都在動手操作、同桌之間互相協作中培養創造性思維,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數學學習的需要。
誠然,一個問題的提出,一種方法的學習,并不一定就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多大的提高。課堂教學的優化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包括課堂教學環境、教學結構等各方面。但它們聯系密切,只要我們在進行優化設計時,時刻記住教師在課堂中應充當的角色和改善教學方法,其他方面也會隨之改善。只有在平常的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才能使我們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寓教于樂,真正發揮好小學數學課堂的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