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文從創設生活情境、導入新課,突破難點,解決生活問題三方面入手,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悟數學、體驗數學、應用數學。
【關鍵詞】導入 突破 解決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1-0132-01
眾所周知,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以學生身邊的實例為背景,選用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材料,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一 創設生活情境,導入新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一種親近感。
1.捕捉生活事例,導入新課
現在的學生接觸面廣,獲取信息的渠道寬,每個學生的頭腦中都具備了自己特有的認識基礎、知識經驗與社會適應能力,在教學中我們要抓住契機,結合教學的內容,捕捉生活現象、有針對性地采摘生活數學實例,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的生活素材,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創設故事情境,導入新課
故事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文學形式之一,把數學知識寓于故事中,將學生從故事情境中引入抽象的數學世界,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學習求不規則物體體積時,可以用小學語文《烏鴉喝水》的故事來引入新課,問學生:“你能求出這些石子的體積嗎?”
3.創設游戲情境,導入新課
游戲是學生生活中充滿童真的益智活動,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可以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好動、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設置游戲活動情境,將新知識寓于游戲活動中,通過活動使學生產生求知欲望。
二 創設生活情境,突破教學重點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這對于以具體形象為主、生活經驗匱乏的小學生來說,難以達到透徹的理解。教師要善于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還原成學生看得見、摸得到、聽得到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體驗中理解數學問題,以突破教學中的重點。
1.創設生活體驗情境,突破教學重點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而這些經驗起到了溝通實際問題與數學含義的橋梁及思維杠桿的作用。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努力把數學知識置于實際情境中去,幫助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來理解數學概念,使知識、技能同步發展,相得益彰。
例如,在學生學習“萬以內的數的讀法”之前,可以布置每個學生去做一個社會調查,到大商場中調查各電器的價格,并把數據記錄下來。這樣做的好處是:在實踐中發現知識往往會更加親切更加深刻。當學生把調查的資料帶入課堂,并在小組呈現時,就會發現這些數據資料非常豐富,比如,一臺電冰箱的標價是2890元、一臺洗衣機的標價是909元、一個電飯煲的標價是216元、一臺45英寸的液晶電視標價是7059元等,最后讓學生分別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向全班同學匯報各自收集的數據。學生在收集數學信息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對數的認識。
2.巧設游戲情境,突破教學重點
比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可拿出標有價格的鋼筆、文具盒、玩具、飛機、排球等物品,讓學生模擬生活情境,扮演營業員、顧客進行買賣,在游戲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體驗成功的快樂。
3.創設動手操作情境,突破教學重點
以教學三角形面積為例,在學生經歷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分組動手、操作、討論,使每個學生在交流中明白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小組內再觀察、討論拼成圖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由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三角形面積的關系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交流中學生體驗到了求得同一種結果可以有多種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三 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如教學“利息、利率”后我設計了作業練習:(1)了解銀行的利率,然后把你積攢的錢存起來,想一想怎樣存才劃算?把你的分析匯報給大家。(2)幫助媽媽理財,算一算媽媽存的錢的利息是多少?到期后應該取回多少?怎樣存錢最劃算?學生極有興趣地去調查、分析、計算、反復比較,最后去實踐存錢。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對利息、利率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也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觀察分析、實踐操作、語言表達、邏輯思維能力,還對學生進行了不亂花錢、珍惜家長勞動成果的思想教育,實現了既教書又育人的教學目的。
總之,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實施,我們在充分理解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要善于挖掘數學中的生活情境,讓嚴謹的數學活起來,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體味數學的魅力所在,讓我們的數學課堂處處涌動生機與活力。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