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基礎教育的主要內容,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創造力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應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和一條基本原則。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上實施創新教育呢?
一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主要是指對自然界和社會中的數學現象具有好奇心,不斷追求新知,獨立思考,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通過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積極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從數學角度對某些日常生活、生產和其他學科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或者對某些數學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在其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獲取、發展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以及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1.營造創新教育環境,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發現問題和積極探求,必須給他們營造一種創新的氛圍。“創新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是以民主、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基礎的,教師必須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使課堂充滿“愛”的氣氛。只有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生才能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重要的主觀原因。興趣作為一種自覺的動機,是對所從事活動產生創造性態度的重要條件。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究、嘗試的過程中來,從而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挖掘出他們創新的潛能。
數學學科中有些知識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見、摸不著或很難去感覺得到的東西,這些知識僅靠口頭的描述是很難勾起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思維的。這時可讓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利用多媒體強大的交互作用,創設更加直觀的課堂教學情境,將所學的知識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有趣,讓學生由苦學變樂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實現創新。
2.教師要在數學課堂上編制開放性的問題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目前,在我國中小學教學中使用的問題主要是計算題、常規性應用題和填空題等。這些數學問題有一個共同點:問題好組織,答案只有正確與不正確兩種,并且答案是唯一的,而且,這類問題給出的條件往往是都用得著的而且只用一次,這就是封閉性的問題了。但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在數學教學中必須有開放性的問題。所以開放性問題有以下的特征:(1)結論開放,對于同一個問題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2)條件開放,對于一個命題知道其結論,不知其條件,而根據結論去尋找結論成立的充分條件,而滿足結論的條件往往不唯一;(3)方法開放,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同一個問題,即一題多解;(4)策略開放,是指解題方法不唯一或者說解題路徑不明確的問題,它要求解題者在解題過程中不因循守規、不墨守成規,通過積極思考、創新求索,優化解題策略,活用解題方法;(5)綜合開放,是條件、結論、策略至少有兩項是開放的問題。通過這種有意識的訓練,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模仿變更命題的條件,變更命題的結論,求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
二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就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通過數學教學活動,使他們具有初步的數學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以扎實的基礎知識、熟練的基本技能和一定的思維能力為基礎。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廣泛開展課堂教學改革,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三 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創新技能
1.變傳統的知識傳授過程為“解決問題”序列的探究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創設對學生來說需要開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問題情境,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十分有益。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有意識地將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規律的過程設計成對這些問題的再發現、再解決的創新思維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經歷了探索過程的彎路、岔路和糾偏過程后受到創新思維方法的啟迪,從而增進創新技能。
2.加強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獲取
創新不僅要有豐富的書本知識,更需要進行廣泛的實踐活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識特點,讓他們更多地接觸實踐、參與實踐,通過參與實踐活動,為他們獲取知識,進行創新奠定基礎。讓他們參與大自然的體驗學習及家庭、田間的勞動實踐。勞動實踐可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量的實踐活動還可豐富他們的表象儲備,鞏固所學知識,為創造、想象過程提供豐富的“原料”,讓他們在學習知識,參與實踐的學習、鞏固,應用知識中產生的矛盾,以促使他們去動腦思考,查資料,主動參與到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在實踐活動中也會遇到一些困難,產生新的需要,更易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總之,人貴在創造,培養有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的人才是中華民族振興的需要。只有教師不斷地創新意識,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學生的創新能力才會隨著教學的深入不斷提高而發展,素質教育才能得以充分體現。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