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在教師“教”上下工夫,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很少有學生自主的活動,更談不上學生間的合作交流,這樣做嚴重制約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阻礙了學生思考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處于低水平。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成為重要且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未來的社會里,教育的真正意義不在于獲得知識,而在于掌握學習方法,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學會學習。“自主探究”是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獲取數學知識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將對知識的認識過程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究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正確處理好“學”與“導”的關系,充分發揮“學”與“導”的作用,實現“學”與“導”的充分融合,才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探索、發現并理解、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
一 正確處理和理解教學中“學”與“導”的關系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與“導”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學是內因,導是外因,內因是變化的根本,學生學得如何,只有靠他們的內因起作用,所以說,課堂上應充分放手讓學生先學,然后教師給予必要的引導、輔導。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在老師指導下,自己動腦、動眼、動口、動手去“探索”、“發現”、“再發現”新知識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注重“學”,還要強調“導”,“學”與“導”同步進行,學中有導,導中有學,學與導有機結合,才能把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結合,實現辯證的統一。
從教學關系上看,“學”是主體,“導”是主線,把教學活動的重心轉移到“學”上,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統一起來,把學生的自學和教師的引導、輔導結合起來。從活動形式上看,學生的主要活動形式是引導、誘導、指導、因材施導、因勢利導。學生的自學活動占大部分時間,教師的引導等活動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學”與“導”互相滲透、互相依存,相輔相成共同完全教學任務。因此,一定要擺正它們的關系,科學地安排課堂教學環節,以取得優異的教學效果。
二 充分發揮“學”與“導”的作用
從小學生的思維特征看,小學生的思維常常是直接與感性的關系,在感性基礎上引向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不斷提高思維水平,即直觀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從心理學角度看,小學生的感知有很大的隨意性,表現在不會自覺地提出問題或按照所規定的目標來感知,而且小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要在具備思維的條理性和概括性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因此,在學生通過自學對新知識有所了解而又不十分把握的情況下,就需要教師的及時指導,“導”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的盲目性和混亂性,避免學生的思維誤入歧途,使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思維能指向一定的目的。這里的“導”不是教師簡單地向學生提供現成的結論。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進行“自讀、自思、自解、自結”可調動學生主動自覺學習的積極性。(1)自讀質疑。學生通過詳細閱讀標題,概念、定律、插圖、例題、習題、實驗等,從中認識并初步掌握知識,找出問題。(2)自思釋疑。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根據教師編擬的學習提綱,獨立探索、思考、發現疑難。(3)自結成能。在系統學習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歸納、概括、揭示知識之間的聯系,構建知識的系統,從而形成技能。
2.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輔導、引導
教學的實質就是教師引導學生把人類已知的科學真理轉化為學生的真知,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針對學生導學法、導興趣、導思維、導創造。
第一,導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教學生“學會”知識,更要教學生“會學”知識,引導學生自覺掌握探求知識的能力。
第二,導趣。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強的特點,凡是碰到“新、奇、難、怪”的問題均易激發其濃厚的興趣。學生每次學習新知識前,教師采用提問巧設懸念;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或采用直觀形象的圖物演示;用色彩鮮艷的幻燈片、多媒體圖像;用口、手、腦并用的操作實驗等形式和手段,都會強烈地刺激學生的感官視覺,使其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為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提供動力。
第三,導思。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路受阻時,教師應積極啟發思維,促進思維的“頓開”。例如:一道工程問題:一項工程,甲獨做要3/5小時,乙獨做要2/3小時,兩人合做幾小時才能完成全工程?由于學生平時受甲、乙獨做所需時間均用整數的影響,不知“3/5”和“2/3”到底是工效還是工時,不假思索地就將問題列式為:1÷(3/5+2/3)。這時教師就編一道同類型的整數應用題弄清其數量關系,即可導出解答此題的正確算式:1÷(1÷3/5+1÷2/3)。
第四,導創。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引導和鼓勵他們敢于標新立異、大膽創新,挖掘其創新精神的潛能。
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問題,主要的問題是教師沒有掌握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教學方法,他們欲進不前,只好回到新課程改革之前的老路上去。目前,在基層學校教學中,“教授法”“滿堂灌”的現象還是屢見不鮮。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得不到知識的形成體驗,阻礙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形成。所以,要改變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首先應構建一種適合新課程改革理念,使學生獲得學科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優化學習方法,培養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便于廣大教師掌握和使用的簡潔高效的教學方法。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