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手段,是檢查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也是教師矯正教學路徑的重要依據。眾所周知,在一節課40分鐘的時間內,練習占去10~15分鐘的時間。沒有練習的數學課不能稱之為數學課。練習可以使學生檢查學習效果,形成數學技能;發展數學思維,激發學習情趣;滲透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 我市小學數學課堂練習存在的情況
1.練習隨意性大
老師們都知道,在數學課上練習是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都會安排學生做一些練習題,但是老師們布置練習沒有針對性和層次性,隨意性較大。
2.練習時間不足
一節課40分鐘,用于練習的時間不足10分鐘,尤其是公開課、參賽課,教師們讓學生合作、探究占用過多的時間,造成課堂教學前松后緊,倉促地進行蜻蜓點水似的練習后就下課了,甚至出現沒有時間練習的情況。
3.練習形式單一
根據教材按部就班式的練習比較多,大多都是計算類的、獨立完成的練習,很少將練習內容和形式結合起來。
4.練習缺少思維含量
一個班的學生層次不同,需求也不同,單一、機械、重復型的練習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提升。
二 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應遵循的原則
1.目的性原則
教師在備課中一個重要環節是備練習題的安排和設計。如果是書本上的習題,一定要進行篩選和二次設計,切忌隨意挑選、盲目布置、機械操作。在設計練習時不妨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為什么在這個環節上設計這個練習,它鞏固的是哪個知識點等。設計的練習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思維特點,要有針對性,教師要能自圓其說。“只有老師跳入題海,學生才能跳出題海”,才能做到減負增效。
2.層次性原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把握技能形成的階段性,根據內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分層次地落實。有位教師曾說:能力就和肌肉一樣,不給以適當的負擔,加以鍛煉,它就會退化、萎縮。同樣,我們在鞏固新知識時也是這樣,要讓學生在思維的廣泛性、深刻性上得到鍛煉,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有一定負荷的思維勞動,這就需要教師設計不同層次的、有一定思維含量的練習,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讓每個孩子在思維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般的練習順序是基礎練習——綜合練習(或對比練習)——拓展練習。
基本練習題一般出現在一節新課后的第一次練習或一個知識點后的跟進練習,一般都是再現新授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的題目。鞏固練習是在基礎練習的基礎上進行的稍高層次的練習,可以是對比型、變式型、綜合型,還可以是遷移型。如四年級上冊“口算除法”一課中,當老師講完“有80個氣球,每班20個,可以分給幾個班”,總結出口算除法的算理后,就設計了這樣一道變式練習題:有83個氣球,每班20個,大約可以分給幾個班?每班19個呢?這道練習題不能直接口算,需要先估算再運用剛才的知識口算,既增強了學生的估算意識,又鞏固了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又如“圓的周長”,老師與學生共同推導出C=πd后教師出示了一道練習題:r=2cm,C=?教師根據學生的計算繼續追問:你能從這個計算中推導出另一個周長公式嗎?學生已有C=πd的經驗,自然會遷移出C=2πr。
在練習設計中,我們不能止步于練習的檢查、鞏固作用,還要考慮練習中的問題是否有思維含量,是否對學生學習數學素養有增量。可采用開放題、典型題、說理思辨題等,這些類型的練習是知識的縱向引申、橫向擴展或者解題思路的拓寬設計而成的。作用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培養能力、開發智力、滲透思想方法。例如,在學習“連加、連減”之后可以設計這樣的開放題:學校打算組織一次秋游,可以帶一些好吃的,如果媽媽給10元錢買這些東西(火腿腸2元,果凍4元,面包3元,飲料3元,薯片5元),你會怎樣買?讓學生靈活運用素材中的數量進行計算。
再如“比的應用”一課,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一個三角形內角的比是6∶1∶2,如果按角分你能快速的判斷它是一個什么三角形嗎?為什么?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后有序合情地說理,既增加了思維含量,又增強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3.趣味性原則
特級教師錢守旺說:興趣對學生是非常重要的,濃厚的興趣可以使學生對學習更加投入,一個人一旦對某個問題產生興趣,其努力程度也會是非常驚人的。因此練習題的新穎、有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方向——東、南、西、北”時,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題:多媒體展示時空隧道動態情境,然后讓學生根據已有的方向說說時空隧道的東、南、西、北在哪,是根據什么判斷的,接著演示穿越時空隧道回到現實中的一道題,看路牌指方向。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的、活潑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必須要巧設課堂練習,努力使練習有目的、有層次、有趣味、有思維含量,這樣的練習才能激活學生思維,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