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意識的培養,要根植于平時的教學過程,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利用主客觀因素對學生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教育教學規律,對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嘗試:
一 利用遷移規律,激發創新意識
遷移是指運用自己已習得的概念、規律去解決新問題或將已習得的概念、規則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加以運用。學習遷移是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學生能夠由于遷移而不斷地掌握知識,這就為“教為不教”創造了條件,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意識不知不覺地被激發出來。因此,作為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在復習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抓住知識內在結構上的“潛在距離”和“學生最近發展區”,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使學生通過參與、思考、遷移創造,求得新知,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學習遷移可以分為三類,即正遷移、負遷移和零遷移。正遷移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讓學生回憶,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怎樣把圓變成學過的圖形來計算面積的?待學生回答之后,接著問:能不能把圓柱也轉化成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體積呢?這樣很自然地就把平面圖形的轉化思想遷移到立體圖形當中,讓學生產生聯想和創新的欲望。
二 加強動手實踐,調動創新意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它表明了“行→知→行”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知識,理解數學思想,就學生學習而言僅僅是認識數學。而把這些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會用數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就是數學的實踐過程,即“做數學”。小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新的疑問,而這些疑問的提出,可以深化學習,促進思維活動,同時在操作中又可以得到圓滿的答案。不僅豐富課堂內容,使某些知識的難點較易突破,而且使學生學到一些活的數學知識,調動起學生的創新意識。
小學生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許多實踐操作的機會。有關這方面的培養,方法有很多。如形體面積的操作、推導、測量、統計等。我在分組教學中,讓小組同學合作,在數學應用中提高生活實踐的能力。例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后,我組織學生走出校門,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仔細觀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是成對稱圖形的。同學們把日常生活中看見的,但又沒有意識到是對稱圖形的物體一一找了出來。通過實踐參與,既豐富了學生對對稱圖形的認識,也讓他們深刻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離得很近。又如:“長方形面積計算”一課,在課堂練習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實踐內容,你們想知道教室內哪個長方形物品的面積?怎么能知道?小組如何合作完成?為什么想知道它的面積?這個任務的布置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小組內成員有的測量,有的計算。測量的物品有窗戶玻璃、黑板、課桌面等。幾乎教室里的每一樣物品小組都測量了。算出了面積之后,學生們爭著匯報結果,場面熱鬧而有序,收到了極佳的效果。下課時,學生意猶未盡,還有的拿著皮尺去測量教室外的物品。由此可看出,這種教學方式較受學生歡迎。
三 鼓勵質疑問難,形成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來自質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作詩謳歌“疑”:“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質疑就是積極地保持和強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權威,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敢于提出異議與不同看法,提倡多思獨思,反對人云亦云。每個學生心中都有無數個為什么,可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往往就沒有疑問或很少疑問,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教師過多地要求學生提問完整、標準,因此,學生就會逐漸失去質疑的勇氣。所以在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幾點:以平等、理解、幫助的態度對待學生。教師要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多質疑。課堂教學中要安排質疑問難的環節,并誘導學生對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評價,從而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或提問,都要倍加耐心地傾聽,并及時給予肯定、表揚,盡管學生表述得不夠完善。教師的合理處理,有利于促進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教師除了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外,還要為學生搭建質疑的舞臺,并要注重示范,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如“角的度量”一課,教師可以為學生示范質疑“角的度數應該怎樣量?用什么量?用什么做單位?”這樣從教給方法入手,為學生質疑打好基礎。另外,教師要創造條件,提供質疑的機會。教師要有意識地給學生留充分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去理解知識,產生種種疑點,并鼓勵他們有疑即問,不懂就問,保護質疑的積極性,切忌壓服和諷刺。
綜上所述,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按照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律,巧用教材、動手實踐,改變學習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意識,才會促進學生創新潛能的開發,以達到我們的培養目標。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