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我們大開眼界,從根本上給我們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用教材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以往的教學,教師精心備課,嚴格遵循教學大綱,課本上有什么教什么,習慣于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學到了知識,卻沒有能力。這是典型的教教材,顯然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努力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
一 用教材教是教學改革發展的大勢所趨
教師要從思想上認識到用教材教是大勢所趨,雖然在具體實施中有時看似沒有完成任務、好像浪費點時間,這是因為教師替學生預先鋪設的軌道少了,替學生答的少了,教師是引導者、參與者。這種教學方式符合學生的發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要實現的目標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們在教學中應自覺地留給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時間,充分展示他們的才華,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數軸”一節時,我們不能為省時而直接給數軸定義,而要課前讓學生準備溫度計,課上測溫度,讀示數,然后指導學生將溫度計水平放置,再把溫度計玻璃管抽象成一條直線給學生以初步的數軸直觀印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發現數軸的特點,很自然地完成基本概念的教學,順理成章地介紹出數學的重要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做到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經過探索、對比達到學習新知識的目的。
二 用教材教要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用教材教需要教師能駕馭教材,這就要求教師的知識高于教材。不但要求教師精通本學科的知識,還要了解相關學科的知識。例如,課本中常涉及物理、化學、生活常識等知識。若教師一無所知,學生問起時,教師就無法把握其正確性。為了學生,教師不能扼殺學生的想象力,所以教師應不斷地學習再學習,達到與教材、學生同步。
三 用教材教就要用活教材,活用教材
新課程改革,教材內容豐富,設計新穎,很受學生喜歡。尤其是教材中的“做一做”、“試一試”、“議一議”等環節,我們教師很重視這幾個環節的教學,從不急于求成,真正做到讓學生去做一做、試一試、議一議,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密鋪”一節時,教師要求學生自帶剪刀、硬紙,課上師生互動。活動一:任意三角形能密鋪嗎?學生很容易找到答案。活動二:任意四邊形能密鋪嗎?學生展開討論。有的學生用特殊的四邊形,如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來完成,結論是能密鋪,而對任意的四邊形是否能密鋪有些懷疑。此時的課堂又進入了議論狀態。三分鐘后,有一組學生任意的四邊形密鋪成功并上臺講解。學生們用信服的眼神望著他們,個個聚精會神,學習氛圍很熱烈,人人參與,人人動腦、動口、動手,人人都有收獲。
四 用教材教就應引導學生感悟教材
懷海特說過:“教育問題在于使學生通過樹木而見到森林。”現在學生的生活是五彩繽紛的,他們能用不同的方式感悟書本。教師應引導學生把生活與知識關聯起來,并善于總結規律。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應用”一節時,學生對找不等關系覺得困難。我是這樣處理的,讓學生找不懂的句子、關鍵的句子。如“一房不滿”意思是有人但不滿。設有x間宿舍,根據題意列不等式組如下:(1)6(x-1)<4x+19<6x;(2)0<(4x+19)-6(x-1)<6;(3)1≤(4x+19)-6(x-1)≤5。
這三種解法都是正確的。我又拓展了一道練習題:“小朋友分玩具,每人3個,剩余4個。每人4個,有一人得到的不足3個。問有幾人?有多少玩具?”模仿例題學生列出三種解法,設有x人,根據題意列不等式組如下:(1)4(x-1)<3x+4<4x;(2)0<(3x+4)-4(x-1)<3;(3)1≤(3x+4)-4(x-1)≤2。
其中方法(1)是錯誤的,學生展開討論找到錯誤的原因,3x+4<4x的含義是最后一人得到的少于4個,與題中的不足3個相矛盾。在此引導學生總結出不等關系的技巧,應在不全上找。例如,“有一間不滿5人”存在的不等關系是:1≤最后一間的人數≤5;“不足3件”存在的不等關系是:1≤最后一人得到的件數≤2。通過這樣的總結,學生開闊了思路,應用也自如了。
五 用教材教也要能合理處理教材
教材內容完全符合學生實際學習需要,無須改動,當然是理想的情況。但實際上教師往往需要根據自身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對選用的教材內容作出適當的處理,包括增刪、換序、整合等。這種處理只是把教材內容作為達到教學任務的一種載體,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知識。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三章“分式”,教材的順序是一道分式方程的應用、兩道列代數式,引出分式的定義,教材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由于學生對應用題的分析一直是薄弱環節,這樣的引入會使部分學生產生畏懼感,不利于新知識的接受。筆者是從與整式的對比來引入,通過分析分式的特征,自然地總結出定義。在練習中加進了書中的引例,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了實際生活中分式用途同樣廣泛。這節課的處理,學生容易接受,突出了重點,分散了難點。
1.教師思想上接受新教育理念,行動上卻有所抵制
一些教師也知道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對知識點的把握也很到位,但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把課堂變成展示“老師懂得很多,知識很豐富”的平臺,嚴重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權利,結果是:老師很辛苦,學生很輕松;學習的效果與老師的“付出”不成比例;學生對數學有畏懼感,思想上有挫敗感。
2.“關愛”學生過度,讓思考流于形式
有些教師怕完不成當堂的教學任務,或便于控制課堂,課堂上牢牢束縛住學生的思考時間與空間。表現在:一是讓學生思考的時間太短,僅有幾個尖子生思考出來便草草收場,其他同學稀里糊涂地跟著老師、尖子生的步子跑。二是讓學生思考的臺階太密,學生稍有困難,老師便熱心提示,使問題不攻自破,這樣做牽制了學生的思路,時間長了,會挫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他們依賴老師,懶于思考,被動學習,不利于開發學生智力,培養他們的能力。
3.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挑戰的精神
思考源于疑問,因此要提倡學生主動思考,首先要提供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大膽挑戰教師、教材、權威。在質疑、挑戰中澄清原委,加深認識。如八年級數學教材(北師大版)(P62)例2。下面等式的右邊是怎樣從左邊得到的?(1)ax/bx=a/b;(2)a/b=ax/bx(x≠0)。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是不是教材有問題,還是排版有錯誤?為什么第一題沒注明條件,而第二題非要注明?你覺得應該怎樣?學生聽說教材有問題,立刻來了興趣,情緒高度亢奮,思維極其活躍,問題在生生、師生間的質疑、爭辯、說服中得到澄清、解決。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融入學生的思考討論中去,扮演好顧問、主持人的角色,同時注意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意見,多表揚、多鼓勵。保護好他們獨立思考的精神。
新課程有助于學生的進步,在課堂中努力實施用教材教更利于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我們將不斷探索,讓我們的數學教學錦上添花。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