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與人之間要進行信息的傳遞,離不開行之有效的溝通。宗教是人類情感、思想的特殊凝聚,在宗教不斷發展傳播的同時,也是有效溝通實現的過程。實現有效溝通,是宗教得以存在和發展的關鍵。縱觀歷史,無數先例都證明了有效溝通對宗教發展的意義。
【關鍵詞】有效溝通 宗教 發展 意義
【中圖分類號】B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1-0189-02
溝通是任何信息傳播與發展的基礎,無論在社會的任何領域,如果未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即使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創意都可能無法實現。清晰而有說服力地闡述你的觀點和建議,使自己的觀點得到大眾的認可和支持,是實現目標的關鍵。
在宗教界,宗教的傳播與發展都離不開有效溝通。本文就有效的溝通對于宗教長期存在的貢獻作一分析。
一 溝通的要素
所謂溝通,就是指人們之間進行信息及思想的傳播的過程。人類大部分溝通都具有本能性、經驗性和性格導向性。對于管理溝通而言,就需要管理人員更深入地分析他的溝通計劃,并能夠客觀地對待其可能產生的效果。進行有效的溝通,把握好溝通的要素十分重要。
有效溝通的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發起者和接收者。這是進行有效溝通最基礎的部分。盡管掌握溝通分析手段和有效傳達技術是重要的,但是溝通成功仍極大地取決于溝通發起者從人的角度對自己的理解程度。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修辭學》中經常提到這個問題。他闡釋了溝通成功的三個本質特征:理性、感性和道德品質。(2)信息及形式。針對特定的聽眾,何種信息可實現你的目標?要考慮這些聽眾需要多少信息,以及他們了解這些信息之后將會產生哪些疑惑,要使對方感到這些信息可以使自己受益,要使自己傳達的信息有說服力又容易被記住,考慮該怎樣組織這些要點才最有說服力。(3)渠道。這是有效溝通實現的關鍵一步。溝通渠道選擇的好壞關系到溝通效率的高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溝通的渠道也不斷擴展,在豐富多樣的溝通渠道里選擇特定的一種或多種有效渠道,是連接溝通發起者與接收者相互了解的一座橋梁,是發起者成功傳遞信息的關鍵。(4)環境與干擾。溝通是在具體的環境中發生的。溝通可能涉及傳達給某一個人或幾百萬人;溝通也可能意味著在特定的公司文化、公司歷史或公司競爭形勢等準則中工作或意味著向這些準則挑戰。所以,在制定溝通策略前,要確保已經了解這個溝通范圍。
以上四方面構成了有效溝通的四要素,四種要素呈階梯狀排列,這也說明了有效溝通的四要素是相互依存的,缺少任何一種要素,有效溝通都將難以實現。
二 儒教的發起者——孔子
儒教在中國向來不被認為是一種宗教,但其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卻遠大于宗教??鬃邮侨寮宜枷氲膭撌既耍闹鲝垺叭省?、“克己復禮”、“因材施教”等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一直是各個領域的指導思想。孔子把周朝的王官之學帶入民間,儒教就是基于詩書禮樂發展而來的禮教,并經過孔子的傳承以及后來歷朝圣賢對于五經的闡釋不斷完善。荀子曰:“故詩書禮樂之道歸是矣。詩言是其志也,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儒教以孔子為至圣先師,以昊天上帝為至上神,上帝給人類指派了君和師,讓他們來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疤旖迪旅?,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薄笆ト艘陨竦涝O教,而天下服矣。”
如前所述,對于溝通發起者來說,必須具有理性、感性和道德品質這三方面的品質特征。理性,就是要在溝通時注意措辭,每個段落都要傳達簡潔的思想,能夠很好地掌握溝通的結構和措辭;感性,是指對聽眾情感的控制;道德品質就是要具備一種先進健康的思想,有良好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孔子在政治上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于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在經濟上的主要思想是藏富于民與利民、重義輕利、見利義思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學而優則仕”,并且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這些事實都證明了孔子作為溝通的發起者,其理性、感性以及道德品質都做到了出類拔萃,這些都為儒家思想后來被統治階級接受并作為治國的主導思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儒家思想日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提供了堅強的后盾。
三 佛教文化滿足了日本民眾內心的需求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胺稹笔欠鹜拥暮喎Q,其意思是覺悟,而“教”可以理解為宗教或教育,意為佛陀對大眾的一種普遍而傳承的教育。佛教一般注重人心靈的清凈和覺悟,佛教認為世界是遵循因果循環的,只有達到覺悟,才能超越生死輪回。釋迦牟尼涅槃后,佛教慢慢衍生了不同的部派。
在當今世界,在佛教徒最為集中的亞洲,日本已成為受佛教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國家。在日本,大大小小的佛堂隨處可見,人們定期去參拜、供奉,人們婚嫁、喪葬都要舉行有關的佛教儀式。有些地方的寺廟也籌辦募捐等慈善活動,為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地區送上一份來自佛祖的“關愛”,這些都讓人們懂得信奉佛教不只是一種修行,更讓人們懂得了感恩。佛教也正是利用這些渠道,在廣大群眾中廣泛傳播其思想,發揚其文化,不僅為了讓人們去信奉它,更為了讓不信奉佛教的人們學習其處世的精神。
從有效溝通的信息及形式角度來看,佛教在日本傳播正是利用了階級社會人們對社會異己力量的尊崇和敬畏,了解了大眾內心的需求,人是社會化的動物,無論什么時候,人們的實踐活動都只能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進行。宗教作為一種以人的存在狀況為反映對象的社會意識,它的內容不僅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也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宗教的產生和存在離不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是宗教的核心內容,因此,社會根源是宗教產生和發展的最主要的根源。
四 基督教將音樂作為一種傳教的渠道
有人專門研究和介紹過宗教的傳播渠道,音樂、宗教繪畫、雕塑等都是宗教傳教渠道中最經典的范例。而基督教,是利用音樂傳播宗教的范例。音樂在基督教敬拜中一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包括圣詩、無伴奏單旋律圣詠、頌歌圣樂,還有泰澤祈禱歌詠的現代音樂以及其他各種形式。
基督教音樂表現出民族化、地方化的一面。美國黑人在基督教主題中融合進非洲音樂的節奏感,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愿望。黑人神學家詹姆斯·科恩在《黑人靈歌與布魯斯:一種詮釋》中寫道:靈歌的基本思想是,奴隸制與上帝相抵觸,否認了上帝的意旨。被奴役就是不被當做人,這種生存狀態與上帝創造人成為他的兒女相矛盾。
同時,基督教音樂中也有高端作品。世人公認的最偉大的宗教作曲家是巴赫。作為正統的信義宗教徒,巴赫一共寫了200余首教堂清唱劇。有研究者指出,“這些藝術經典,都是表達自己的思想與宗教禮儀融合,是表演性多于禮儀性,故只適合在音樂廳表演而與圣堂絕緣?!被浇桃魳房梢院嫱卸Y儀應有的莊嚴氣氛,可以銜接禮儀中個別的獨立環節,還可以啟迪和凝聚信眾的心靈與傳達禱告的心聲。
豐富多樣的宗教傳播渠道,就是為了使宗教的傳播表現出大眾化和通俗化,使得宗教的思想更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得到大眾的普遍接受。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說:“繪畫能讓文盲了解到有閱讀能力者從文字中了解到的東西。”宗教的傳播崇尚通俗,凡是流傳較廣的宗教往往有一套通俗化的傳播方法。而使之形象化,就是通向通俗化的一個途徑。
五 伊斯蘭教創造了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環境
每年11月中旬,會有成千上萬的伊斯蘭教信徒們聚集在紅海沿岸的一座小城——麥加,參加一年一度的朝覲,他們聚集在這里一起祈禱、吃飯、學習,作為伊斯蘭教的“圣城”——麥加是這一個月里全世界最受矚目的城市。在麥加甚至在沙特這樣的伊斯蘭教徒聚居地,雖然法律并沒有明文規定子女一出生就得信奉伊斯蘭教,但這種要求已成為一種不成文的規定,它已融入了人們的思想和生活,以一種比法律更有效力的方式存在。所有伊斯蘭教的重要習俗皆帶有政治性;消除內部爭斗,以增加團體對抗外敵的力量;禁止不正當的關系,禁止高利貸。伊斯蘭教特殊的宗教義務也具有同樣濃厚的政治性,見之于其唯一要求的教條:阿拉為唯一真神,穆罕默德為其先知。此外,一生中至少得到麥加朝圣一次,齋戒月禁止白天進食,一周禮拜一次,以及每日祈禱。最后,伊斯蘭教對日常生活也有一些規定,例如衣著,禁止使用某些不凈的食物,戒酒,戒賭,禁止賭博。顯然,伊斯蘭教的教條已經融入了整個民族,融入了整個民族人們的生活方式。
伊斯蘭教在歷史的進程中創造了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環境。伊斯蘭教起源于中東地區,至今為止伊斯蘭教依然是以中東為中心向周邊擴展,正因為受當地群眾生活環境及地理環境的影響,使伊斯蘭教文化一代一代不斷傳承。由此可見,世界上任何一種宗教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產生的,沒有一定的文化和社會背景為依托,宗教便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宗教在產生和發展傳播的過程中,對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豐富了人文科學的內容,人文科學也便利了宗教思想的傳播。
以上從有效溝通四要素的角度出發,介紹了儒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四種宗教的傳播及發展狀況,這些例子也鮮明地闡釋出有效溝通對于多數宗教發展的重要意義,有效溝通促使宗教的思想在貼近人們情感需求的同時,也更富有理性色彩,它使宗教的“神靈”形象化,更貼近人們的生活,使宗教的思想通過豐富的渠道表達出來,讓人們去感悟、去領會其內涵。宗教的傳播不僅是為了傳教,為了使人們信奉它,更為了讓不信教的人們學會其對待生活、對待他人的態度和精神。
宗教在今天的中國已不是統治者用以治理國家的工具,雖然我們倡導宗教信仰自由,但許多宗教對待生活、對待世界的態度仍值得我們學習,并且有效溝通之于宗教的意義仍值得研究。
與宗教一樣,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之中,我國當今社會各個層面的發展,也離不開有效的溝通。舉個簡單的例子,要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業的管理者必須扮演好溝通者的角色,明確企業的目標,分類溝通對象,是客戶還是員工,掌握與特定對象溝通的信息,選擇適當的溝通渠道,構建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溝通環境等等,只有從有效溝通的四要素入手,才能抓住管理溝通的瓶頸,實現有效的管理溝通,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邁克爾E.哈特斯利、林達·麥克詹妮特.管理溝通原理與實踐[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2]馬克斯·韋伯.宗教社會學(康樂、簡惠美譯)[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趙建國.終極關懷——信仰及其傳播[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