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的今天,隨著全球化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團隊精神對現代企業的發展尤為重要。獨具魅力的團隊精神能給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核心競爭力。事實證明,要想成功地做好一件事,就要與其他個體合作,這就需要具備團隊精神。個人再完美,也不過是一滴水,只有融入團隊這個大海,才能驚濤拍岸、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響。為此,高校在培養大學生時,就要注重其團隊精神的培育,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更快地融入社會,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干。
【關鍵詞】大學生 團隊精神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9-0020-02
一 當代大學生團隊精神的特征
“團隊精神”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個概念。團隊精神是指團隊成員對組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進而自覺地以組織的利益和大局為重,在各自的工作中能恪盡職守,具有大局意識、協作精神、服務意識。有自愿并主動與其他成員積極協作、共同努力奮斗的意愿和作風。團隊精神反映的是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小我與大我、個人與群體之間的一種辯證關系。大學生的團隊精神既具有一般意義上的團隊精神的共有特征,也有其特殊性。具體來說,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大學生的團隊精神表現為大學生對班級、系部、學校的強烈歸屬感與認同感。大學生朝氣蓬勃,最具青春活力,思想純潔無瑕,對工作熱情執著,具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大學生往往把自己看作是集體的一分子,并且非常珍惜集體的榮譽,具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在大學校園里,我們常常能看到學生觀看體育比賽,為自己的班級、系部吶喊助威,為自己的比賽隊伍勝利歡呼雀躍,失敗時焦急萬分、垂頭喪氣。這就是把自己的榮譽與集體的榮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能為維護集體的利益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二,大學生的團隊精神還體現在團隊的成員間為了完成團隊的共同任務,能團結合作、互相幫助、關系融洽。在意見不一致時,能從大局出發,求同存異、彼此坦誠相待、互相包容、互諒互讓,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奮斗。在工作和生活中結下深厚的友誼。互相學習,彼此關心,共同提高。
第三,大學生的團隊精神還表現為每一個團隊成員對團隊的事務都能盡職盡責,班級、系部通過平時組織的集體活動,就要努力爭取動員每一位學生都要積極參與,認真聽取每一位學生的意見,培養學生的集體責任感。這樣每一位學生都會把自己看作是集體的一分子,對待集體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認真勤勉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使集體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集體。
二 當代大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
目前,當代大學生的團隊精神整體狀況如何呢?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現狀做出了客觀的評價,目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總體來說,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同時也指出了當代大學生自身存在的不足,其中就包括大學生的團結協作較差這一方面的不足。那么針對這種狀況,高校教育應如何應對呢?以下就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團隊精神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培養班級和寢室的凝聚力。班級和寢室是大學生參與時間最長、聯系最緊密、接觸最廣泛的集體形式,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首先要從這兩個領域入手。當代大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個性都比較強,遇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甚至有的學生比較自我,我行我素,遇到事情不會換位思考,這就需要日常的教育和培養。首先,要選一些責任心較強、協調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寢室長、班級干部,能熱心為大家服務,工作中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號召力,能夠起到正確引領班級風氣、寢室風氣的作用。其次,要積極開展寢室和班級的集體活動,現在電子產品比較發達,很多學生回到寢室“茶話會”、“臥談會”少了,而是一回到寢室就各自玩起自己的電腦或手機,沉浸在自己的虛擬世界里,對身邊的人和事不聞不問,與室友缺少溝通和交流,彼此生疏。積極開展寢室與班級的集體活動,增加學生之間溝通、交流、了解的機會,如在寢室、班級里組織集體出游活動,在活動中大家獻計獻策、共同參與,活動中一起解決遇到的問題,發現彼此的優點,會迅速拉近學生之間的感情,確立學生對集體的認同感。
第二,架起師生、生生之間溝通和交往的橋梁。當前中國發展市場經濟,致使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日益凸顯,市場經濟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一些人把評價市場經濟的標準擴大到生活的各個領域,一切以金錢和實用為標準,很多學生也受此影響,在與同學交往過程中有的過于消極,認為別人都是為私利而來,別人的交往也是利益交換,進而封閉自我,我行我素。有的學生則是在自己的交往活動中以此為原則,選擇一些他認為對自己有用的人交往,如學生干部,能在班級生活中給予方便,或選一些家庭富裕、有社會背景的同學交往,他認為這樣的同學將來到社會中會有發展前途,會對自己有所幫助。大學的教學方式是很多老師踩著鈴聲進課堂,下課后立刻離開,平時不坐班,在學校看不到老師的身影,使師生的溝通和交往受到了限制,這就需要老師和學生都要多創造機會進行溝通,學生有問題后要積極與老師溝通,同時要求老師對待學生要熱情耐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心和愛護。
第三,培養樹立學生對校園文化活動的參與意識。一個大學的校園文化活動是這個大學學校精神的體現,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這個大學校風、學風的體現,大學的生命精髓因此得以傳承。高校校園文化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校開展的文藝、體育、科技等活動基本能滿足不同群體學生的需要,大學生積極參加這些校園文化活動,不僅可使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還能更深入地感受到自己的校園文化,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榮譽感,增強自己的團隊精神。但現在有的學生做事功利心太強,如果他認為這項文化活動對自己的實際利益不大,就會退避三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如果能加分、有利于評獎評優他才會積極參與。對于這種現象,一方面學校要精心組織安排校園文化活動,題目要聯系大學生生活實際,能激發大學生的興趣,如演講比賽、辯論賽等,要選一些能引起大學生共鳴的題目。
第四,培養大學生重視社會合作的意識。因為中國的教育模式,大學生在小學、初中、高中的成長、發展過程中,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單打獨斗,缺少與他人合作的機會,進而導致大學生缺少與他人合作的意識,久而久之,導致其缺乏與社會、與他人的合作意識,對自己應承擔的社會義務缺乏應有的負責態度。但如今科技飛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社會分工的職業化要求有些工作必須通過團結協作才會完成,而每個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成為全能手,這就要求我們的大學生必須學會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所以大學教育一定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合作意識。這不僅僅要求大學在課堂上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引導,還要在實踐中對學生進行鍛煉,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如組織一些社會實踐課,以團隊的形式進行考核;多舉辦一些團體比賽,培養大學生的合作意識。
參考文獻
[1]許湘岳、徐金壽.團隊合作教程——職業核心能力系列叢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陳向東.做最好的團隊:打造卓越團隊的九大黃金法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高照〕
* 本文為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工科大學生的“軟實力”及其培養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
(編號:〔2013〕第5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