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歐美“再工業化”戰略:破除中國高等教育之困

2013-12-31 00:00:00張文格馬丁
學園 2013年19期

【摘 要】支撐著“德國制造”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技術力量,“美國制造”的復蘇缺少訓練有素的產業工人,“中國制造”最大的問題仍然是制造業人才的培養,由歐美“再工業化”戰略引發的世界產業經濟競爭將導致各國高等教育的新一輪角逐。目前的中國高等教育不僅無法發揮其對產業經濟的“引擎”作用,反而因勞動力結構過早升級而成為產業經濟的拖累。以法律手段重建外部產學聯合制度,以工作過程為依據重構內部課程體系是填補“中國制造”與高等教育之間鴻溝的可能性道路。

【關鍵詞】“再工業化”戰略 “中國制造” 中國高教困境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9-0023-05

世界金融危機過后,歐美國家“再工業化”發展戰略的強力推進以及東南亞國家、古巴、印度等新興制造業國家的興起,對世界產量第一的“中國制造”形成雙向擠壓。各國經濟發展與各自高等教育的發展息息相關,集人才培養、研發、創新、交流等功能于一身的高等教育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中心力量。在中國產業經濟面臨困境的今天,有必要對世界產業經濟競爭的支撐——高等教育進行比較分析,以期從中發現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 歐美“再工業化”戰略:引發各國高等教育的新一輪角逐

20世紀80年代,歐美國家開始實施“去工業化”戰略,將污染嚴重、原材料消耗巨大、需要大量勞動力的低端加工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則憑借低廉的成本吸引全世界的加工,也就是在一沓一沓的訂單中,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歐美等發達國家意識到經濟虛擬化、產業空心化所帶來的嚴峻經濟社會問題以及實體經濟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因而紛紛推出“再工業化”戰略。

在美國,奧巴馬政府將重振制造業上升到國家戰略,“現在,為美國制造業而戰就是在為美國的未來而奮斗”。該戰略被認為是繼續保持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領導地位的有力途徑。從2009年到2012年,美國政府陸續出臺了“購買美國貨”“制造業促進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計劃”“內保就業促進倡議”等多項政策來幫助制造業復興。2011年美國制造業新增23.7萬個就業崗位,阿迪達斯、佳頓、卡特彼勒、福特汽車以及星巴克等行業巨頭陸續回歸美國本土,“再工業化”戰略成效漸顯。

英國是兩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但在“去工業化”戰略下,英國制造業被冷落了而二十多年,在變賣汽車廠、電信設備制造企業等百年老字號后,英國制造業在整體經濟中的份額已下降到2010年的10.03%。鑒于近鄰德國強大的制造業水平,英國推出“制造業振興”“促進高端工程制造業”等政策。2011年11月,英國首相卡梅倫設立“伊麗莎白女王工程師獎”,獎勵那些技藝精湛的工程師,金額高達100萬英鎊。

歐元區國家更是從危機中發現,擁有堅實制造業基礎和出口優勢的德國和日本受金融危機的沖擊相對較小,而中國、巴西等新興經濟體憑借良好的制造業優勢很容易地就走出了危機造成的增長困境,維持著較高的增長水平。這一現象使歐元區國家像美國一樣深刻反思本國過去三十年日益金融化、服務化的經濟發展模式,意識到只有夯實實體經濟的根基,即建立強大的制造業,福利化社會才有堅實的基礎。歐盟統計局的數據表明,從1996年到2007年,工業占歐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21%降至18%,工業部門吸收的就業人數從20.9%降至17.9%,這意味著歐洲人因為“去工業化”失去了280萬個就業崗位。20世紀90年代,建筑及房地產業火熱,大量投資從工業抽離,西班牙制造業逐漸萎縮。2010年,金融危機后高達20%的失業率,迫使西班牙制訂了“再工業化”援助計劃。當年,西班牙工業部通過工業政策整體計劃書,計劃預計至2015年共投入約828億歐元,將制造業占GDP比重由12%提高至18%。歐盟地區如法國,新任總統奧朗德設立了生產振興部,推出協助企業再工業化政策,并撥款資助中小企業,擬推動本國工業復蘇。

歐美“再工業化”戰略對“制造業回歸”的強力推動,正在改寫著全球制造業格局。中國想憑借現有產業經濟的基礎通過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來改變目前“世界代工廠”的地位,獲得像歷史上“英國制造”“美國制造”“德國制造”“日本制造”那樣的輝煌,其崛起過程將因歐美“再工業化”戰略而面臨巨大危機。因為歐美“再工業化”的目的是,搶占全球產業科技的制高點,掌控高端制造業的領導權,這與中國目前向高端制造業發展的目標是相同的,而歐美憑借其大量財富、品牌、設計、先進技術、優質高等教育和創新等優勢,其發展基礎無疑大大優于我國。而且歐美國家還是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者,正利用貿易壁壘大棒如“碳稅”、反傾銷、勞動力標準、社會責任等規則對我國出口產品進行圍堵,給“中國制造”的發展施加了極大壓力。

另一方面,其他發展中國家看到了制造業給中國發展帶來的巨大成功,也正仿效中國利用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大力發展制造業,如“老撾制造”“越南制造”“緬甸制造”“印度制造”等正在大規模搶占原“中國制造”的市場。2012年博鰲論壇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制造業勞動力成本方面,目前越南大約是每月1000元人民幣,印度大概是600元,而中國東部沿海已達2500~3000元人民幣。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正在喪失,已經有一大批跨國企業因為勞動力成本向東南亞轉移。可以說,東南亞國家、印度等新興制造業國家的興起使中國想保持原有“世界代工廠”或“世界加工廠”的地位變得不太可能了。

中國產業經濟的發展到了關鍵時刻,保持原有發展模式,可能越走越窄,在轉型升級上獲得突破就可能繼續保持前三十年的增長輝煌,在這一大轉型的歷史時刻,中國還是應清晰地意識到人口仍舊是“中國制造”的優勢,中國現在擁有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規模,其人才培養和儲備為“中國制造”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后勁。因為,高端制造的核心需求就是人才,是創新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大量訓練有素的產業工人的集合,實現這一需求的關鍵在于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可以說,全球產業競爭的實質就是各國背后的高等教育的新一輪角逐。現如今,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取決于一個國家獲取和運用技術及社會經濟知識的能力,競爭的優勢越來越少地依賴于豐富的自然資源或廉價的勞動力,而是越來越多地取決于技術的創新和對知識的充分運用,在此種前提下,集人才培養、創新、研發、交流于一體的高等教育日益被世界各國作為經濟發展的“引擎”來看待。高等教育作為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的中心力量,因而其在全球激烈的產業競爭中將扮演著重要角色。

二 人才培養視角:“美國制造”“德國制造”“中國制造”的比較

1.“美國制造”能否“卷土重來”:缺的只是訓練有素的產業工人

美國是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的策源地,危機起源于金融市場的過分投機行為。這場危機使具有百年信譽的雷曼兄弟銀行破產,使美國五大投資銀行中三家破產,美國汽車業的三大巨頭面臨破產危機。1979年,美國制造業雇員數量曾達到1960萬人,2011年,其制造業雇員是1180萬人,三十年內下降了40%。通過“再工業化”戰略,大力發展制造業和大量制造企業回歸美國本土,無疑對解決就業問題具有極大幫助,但是,與人口充沛的新興國家相比,當前美國勞動力缺乏競爭優勢。在美國,人們都不愿意當工人,人們把在工廠工作當中一種恥辱,這樣的偏見深入人心。美國的高等教育系統也更側重培養為第三產業服務的人才,美國本土的學生也更愿意選修非工類學科。在金融危機之前,美國已出現了技術工人短缺的現象,經濟的走低再復蘇讓情況更加嚴重。一份德勤公司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制造業現在有60萬個就業崗位面臨空置。而美國勞工統計局統計的128萬處于失業狀態的人口并不能解決空置崗位的問題。某金屬配件廠自2011年秋天就開始尋找裝配組長和磨具工程師;一家工廠高薪誠聘高級焊工;還有一家汽車磨具公司花了7個月找技工。精密金屬公司的首席執行官MattTyler說:“就在最近,我的一個客戶讓我生產管道,我最大的擔憂不是別的,而是我能不能找到6個技工來完成這項工作。”缺少熟練技工的“危機”在美國全國范圍蔓延,美國政府已經將培養大量實體經濟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產業工人政策付諸實施。“在美國歷史上的關鍵時代,聯邦政府總是有遠見地提高教育水平和機會來保證美國的未來。”美國2009年出臺的恢復和再投資法案,總計7870億元,在2009~2011年已支出7500億元,其中31.5%用于教育與培訓領域。在2010年,很多州已開始削減了對社區學院的資助,將減下來的錢用在職業、短期和技術教育。2012年2月,美國《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提出的五大戰略目標之一便是提高勞動力技能:“及時更新制造業勞動力,在短期內提高他們的技能;強化先進制造業工人培訓,為先進制造業開發和維護具有競爭力的勞動力;為未來工人提供教育和培訓,通過職業教育和學徒培訓計劃來增強工人的技能;加強對下一代教育,轉變對制造業的傳統觀念”。雖然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已付諸三年,由于缺乏產業工人所以效果并沒有期望的那么好,除了大力發展教育培訓外,美國期望機器人和移民能緩解目前的勞動力危機。

2.“德國制造”屹立不倒之謎:依賴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技術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老牌“英國制造”面前,“德國制造”還只是品質低劣的代名詞。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也不過六十余年,“德國制造”意味著質量和聲譽保證。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過去十五年,德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始終維持在23%左右。德國經濟沒有像多數發達國家那樣追逐高科技產業、服務業和金融業帶來的滾滾紅利,而是始終將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石。德國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亞歷山大·席爾施稱,德國不存在“再工業化”,因為其一向重視發展制造業。與產業發展極為契合的人力資本是德國產業經濟成功的密碼。德國歷史學家漢斯-烏爾里希·韋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德國人傳統的嚴謹守時的作風、雙軌制體系培養出來的高素質技術工人,以及德國企業細致化的風格都在幫助德國企業、德國制造享譽全球。翻開德國聯邦政府出版的《德國概況》一書,有這樣一段話:“德國是一個原料缺乏的工業國家,它依賴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技術力量。”何出此言呢?

第一,德國政府實施了嚴格的職業準入制度。德國法律規定,無論干什么工作都必須經過職業培訓。當售貨員,須到商業學校培訓;當建筑工人,要經過建筑學校培訓;連子承父業的年輕農民在家種地也得有農校畢業證書,否則,銀行不予貸款,也不能享受歐盟的農業補貼。這樣的規定使得整個產業經濟體系里的從業者整體素質都較高。人力資本的素質決定了產品價值和品質,“德國1噸不銹鋼大概能創造10萬美金的價值,也就是60萬人民幣,而中國只能創造2~3萬人民幣”。

第二,德國職業教育相對高等教育更具有吸引力,因而不會出現人人都去追求學位然后力爭在第三產業就業的現象,第二產業也能擁有大量優秀的人才。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06年統計,德國大學畢業生占同齡人的比例僅為20.6%,而將近80%的年輕人接受的是職業教育。即便是在20.6%的大學畢業生中,也還有相當比例屬于德國高等專業學校的畢業生。德國的大學學制相當于我國的本碩連讀,學生畢業平均年齡為27.5歲,有著很高的淘汰率,中途有很多人放棄大學轉而進入職業教育學習兩年再就業,可以說大學的吸引力并不強。相反,德國職業教育因其免費且有一定的收入、比高等教育帶來更高的年回報率以及熟練技工群體的平均收入與中層管理人員的收入處于同一水平等因素,對年輕人極具吸引力。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2010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71%的受培訓者將在培訓過程中,將“有很多收入”看作重要或非常重要;職業培訓能帶來更高的年回報率(10.2%),高等教育只有7.5%。正因為職業教育提供了一種不錯的生涯發展和個人實現的可能性,讓年輕人不必個個都碰破頭皮削尖腦袋往大學里鉆,因而為德國制造業留下了大批優秀人才。

第三,通過“學徒制”與企業生產緊密結合的培養方式以及基于工作過程設計的課程體系,使德國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與產業經濟極為契合。以新聞職業教育為例:(1)教學與實習安排:學制18個月(約77周),授課32周,實習37周,假期8周。(2)內容安排:報紙/技藝基礎研討課(10周);報紙實習(10周);雜志研討課1(7周);雜志實習(10周);跨媒體研討課包括網絡、廣播、電視等(9周);雜志/網絡實習(6周);雜志研討課2(5周);自選實習(11周);總結研討課(1周)。這樣授課和實習間隔交錯的培訓方式,讓學生不僅學到了一個領域的所有知識與技能,而且能迅速適應職業生涯。

3.“中國制造”之困:缺少技術創新者和訓練有素的一線產業工人

制造業世界第一的寶座由美國從1895年開始到2009年保持了104年,2010年,中國占世界制造業產出的19.8%,略高于美國的19.4%,成為了世界第一。目前,中國制造業增長速度已連續三十余年居全球之首,有100多類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2009年,制造業在我國外貿出口的份額高達96.49%,表明了制造業在我國舉足輕重的地位。制造業也是我國吸納勞動力的主要場所,目前,我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已達到近9000萬人,約占全部就業人口的10%以上,占全部非農就業人口的近20%。無論從國內還是從全球市場來看,我國都是不折不扣的制造業大國。但是“中國制造”原有發展模式存在“三高、三低、三無”特征,即高能耗、高物耗、高消耗;低價、低工資、低效益;無自主品牌、無核心技術、無自主國際營銷網絡。在高端制造方面,“中國制造”存在“有殼無心”的明顯不足,大至航空發動機、機動車發動機,小至家用電器和電腦芯片,長期依賴發達國家進口關鍵部件。這種不足往上關系國家安全,如我們因為芯片問題無法自制大飛機、大運輸機、大客機、大軍艦、大驅逐艦,往下關系目前世界最風靡的計算機行業和汽車行業。在低端產業鏈上,我國目前的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國的5.56%,這和大量使用沒有受過技能教育和培訓的農民工作為一線產業工人有關,一線產業工人的素質、紀律性、積極性以及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影響著制造業的生產效率,也導致我國企業產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每年由此導致的損失近2000億元。高端制造缺乏有創造性的高素質人才,低端制造缺乏訓練有素的產業工人,制造業從業人員的整體技術水平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產品質量、升級和創新。因此,“中國制造”最大的問題仍然是人力資本的問題。

綜上所述,“德國制造”的成功證明了人力資本在現代制造業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美國制造”的再復蘇以及“中國制造”要擺脫困境,起決定性作用的將是適用的人力資源。高等教育作為優質人力資本最直接的提供者,將在世界產業競爭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美國擁有世界最成功的高等教育,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職業教育,中國高等教育兩頭都不沾,更嚴峻的是其人才培養還面臨著與產業發展脫節的問題。

三 中國高等教育之困:龐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難以培養出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

2011年我國高校在校生達到了3167萬人,高等教育系統能提供如此大規模的人力資源,如果其產業適應性比較高的話,是完全能支撐“中國制造”發展需要的。

但事實是,中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并不符合產業的實際需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制造業三十年前就開始用農民工,三十年后還在用農民工。為什么三十年了還沒有變化?亞洲‘四小龍’,尤其是韓國和新加坡的產業十年就升級一次。中國產業得不到升級,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高等教育不到位,與其人才培養與產業根本沒有關系。”目前的高等教育系統培養的都是比較適合第三產業的人才,這與我們三十年如一日的學習“美國模式”有關,美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就比較適合占其經濟總量70%的第三產業,這樣的教育模式致使美國也極為缺乏訓練有素的產業工人。“美國化”后的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所塑造出來的“產品”也更適合第三產業,只是中國的國情是第三產業只占其國民經濟總量的30%以上。而且金融、保險、高新技術等以吸收大學生為主的現代服務行業在第三產業中所占比例極低,而其他大部分行業如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美發、居民服務等對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需求量又很少,總之,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低端化并不能吸納如此大規模的高校畢業生。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的第二產業其主要結構仍停留在低端的加工、組裝階段,對目前高等教育系統培養的通識類人才需求更是有限。可以說,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發展帶來了勞動力結構的過早升級,與產業經濟的匹配度極低。

產業經濟現在對高、精、尖的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量是小的,而更加需要的是大量的能在基礎產業和制造產業挑大梁的、改善型、應用型和技能型相結合的人才,如數控加工人員、設備維修人員、車工、鉗工等,還需要以億計的有責任感、有紀律性的、熟練的一線操作工人。但是目前高等教育所培養的精英類人才,基本上去了政府系統、學術系統以及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高新技術企業、外企和大型國企,制造業系統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企業因其待遇與發展前景無法吸納到優秀的創新人才。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地方院校以及以技能型人才培養為主的高職教育,因其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培養模式和產業發展不接軌,培養的均是“半成品”,而制造業崗位又極具技術性,所以以贏利為目的、講究效率的企業并不愿意使用這些“半成品”,雖然全國僅高級技工缺口至少1000萬,但高教系統培養的這些人才并不能填補制造業技能型人才匱乏的漏洞。目前制造企業的一線工人幾乎都是沒有受過中學后教育和培訓的農民工,這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影響最為深遠。因為一線產業工人最有可能成長為改善產品和機器的技能型人才,因為他們最了解其生產的產品和操作的機器,所以也最有可能知道其不足,沒有受過專業和技能訓練無疑影響其潛力的挖掘和發揮。

我國高教發展與產業發展嚴重脫節,不但不能發揮其對產業經濟的“引擎”作用,反而對“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形成了巨大的掣肘,因此,怎樣讓人才培養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應成為中國未來高教改革的主要方向。

四 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方向:重建外部產學聯合制度,重構內部課程體系

事實上,國家從上到下都明白問題癥結所在,對怎樣促進產學聯合培養人才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對高等教育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改革,但仍然看不到問題得到解決,其原因在哪里?這是因為中國高教改革一直在打外圍戰,沒有觸及問題的實質。“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句話在世界經濟和教育日益一體化的今天更是適用,德國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的方式猶如一面鏡子能讓我們看到不足。

1.以法律手段重建外部產學聯合制度

在計劃經濟時代,由于經濟和教育都是國家統一規劃,企業職業高中、“接班制”“學徒制”一起保證了一線產業工人的訓練有素,而中高端人才則有對口行業大學來提供,分配到企業的職工即使是大學生也會有師傅“幫、傳、帶”,包分配制度則保證了學生專業與工作之間的高度匹配,高等教育與產業經濟之間是高度合拍的。20世紀90年代初市場經濟興起,我國產業發展開始自行其是,但教育發展始終由國家統一規劃,隨著大量國有企業的倒閉和包分配制度的瓦解,產學聯合制也就分崩離析,高等教育和企業發展徹底成了并行的雙軌線。舊秩序的倒閉和新秩序的未建立,是橫亙在產業經濟和高教發展之間的一個巨大黑洞。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讓教育界意識到產學聯合的重要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在《綱要》實施的推動下,產學聯合在全國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但現在的問題是,對于產學合作培養人才,學校和政府已經表現出了極大主動性,但企業基本上是按兵不動的,或只有大型企業出于減免稅收和獲取補助的目的而表面應付與學校合作培養,其實只是走走形式而已,中小型企業更是遑論。面對如此情勢,我國有必要通過立法來保障和支撐產學合作培養人才機制的建立。產學合作最成功的德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關于產學合作培養人才的相關立法達二十多項,如《企業法》《青少年勞動保護法》《職業教育法》等。德國的《基本法》中更是有對這項教育制度的強制性規定,職工超過10人的企業有義務進行職業培訓,且每年提供的培訓崗位不得少于當年在職員工人數的7%。利用法律的強制性特征,再加上減免稅收和給予補貼等措施,重新建構產學聯合培養人才制度,是從根本上解決產業和教育脫軌問題的基礎。如果不采取法律手段明確規定企業必須和高教系統共同承擔合作培養人才的責任,中國產業發展和高教發展自行其是的實質問題就得不到根本的解決,國家和學校現在做的就是無用功和花拳繡腿,一切改革也都無從談起。

2.依據工作過程重構內部職業課程體系

我國高職教育規模已占高等教育系統的半壁江山,2011年高等職業學校達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學校總數的60%,招生人數為325萬人,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總數的47.7%,畢業生329萬人,在校生總數達960萬。高職教育主要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的高技能人才,按理說是與中國產業經濟最為對口的教育結構部分,但高職教育因內部課程體系的原因培養的學生與市場需要并不接軌,導致產業適應性極低。

第一,我國的課程體系以學科為基礎,模仿本科教育,側重通識和理論教育。以新聞職業教育為例,在同樣的時間里,我國和德國課程設置有本質差別。從下表中可以看出,由于德國新聞職業教育學制只有18個月,而且有一半多的時間都在交錯實習,所以基本上一入學就在學習專業課,專業課程完全依據工作過程來設計,囊括了各類媒體領域知識和技能。中國的高職教育學制三年,其課程大概分為五個模塊:公共基礎課、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及實習實訓。在高職學習的前兩年,我國學新聞的學生主要學習思想政治、英語、數學、體育、計算機、語文和文學等通識類課程或新聞史和傳播學這些專業基礎課,很少涉及職業技能。而等到學習諸如新聞采訪、新聞寫作、廣播采編等專業技能課程的時候,一方面因為學生學習心理疲乏,另一方面面臨找工作,所以跟工作過程極為相關的專業課學習和實習質量都大打折扣。這樣的課程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基本上無一技之長,與市場的需要大相徑庭,也難怪企業無法接收我們培養的人才。

第二,我國的職業教育教材和課程陳舊,跟不上產業發展的形勢,學生獲取的知識與工作實際嚴重脫節。在齒輪加工精度上創造了自己的招牌——“徐強精度”,全國人大代表、來自遼寧的一線產業工人徐強發現,現在對一線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培訓用的教材仍在沿用20世紀80年代或90年代初的,能跟上科技進步的新教材根本找不到。徐強說:“我是搞齒輪的,在培訓的時候,根本沒有用于培訓齒輪的專門教材。我們這個工種只有通用教材,而且是合并在鏜銑類中。很多機床設備的范例、技術專業術語、操作規程等,已經嚴重落后。”教材和課程是實施教學的主要媒介,它們與產業脫節直接導致所培養的學生產業適應性差。可以說,落后的教材內容和課程設置模式是職業教育最大的問題,但是目前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大規模的組織學校和各行各業的精英聯合編寫新的職業教育教材,改變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來設置課程的模式,以實際職業工作過程來重新建構職業課程體系是走出高職教育高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經濟脫節的有效道路。

由歐美“再工業化”戰略引發的內外交迫已使得中國的實體經濟發展處在一個轉折點中,“中國制造”能否突圍,決定了中國未來還能不能持續GDP神話,要繼續神話唯一的路是教育和產業之間的鴻溝被填堵,這決定了制造業大國和高等教育大國轉向制造業強國和高等教育強國的可能性。

以法律手段重建外部產學聯合制度,以工作過程為依據重構內部課程體系是填補“中國制造”與高等教育之間鴻溝的可能性道路。

參考文獻

[1]胡建國、畢明生.再工業化趨勢下基于工作過程的高技能人力資本塑造[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04

[2]歐美國家再工業化 全球制造格局重構[EB/OL]. http://info.machine.hc360.com/2012/10/110814395414.shtml

[3]〔美〕戴維·查普曼·安·奧斯汀.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環境變遷與大學的回應[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2

[4]陳曦.誰在阻擋美國制造[J].裝備制造,2012(6):84~85

[5]黃海剛.經濟危機與高等教育變革——美國的歷程與經驗[J].高等教育研究,2009(6):19

[6]左世全.美國“再工業化”之路[J].裝備制造,2012(6):65

[7]席斯.全球制造業變局 改變正在發生[N].經濟觀察報,2012.10.08

[8]靳潤成.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角度看職業教育[J].成才之路,2011(22)

[9]李俊.德國職業教育發展之社會結構及文化傳統探原[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1):115~116

[10]馬德永.新聞工作者之“德國制造”——探析德國新聞職業學院教育模式[J].新聞大學,2010(3):97

[11]黃煥山、劉帆.職業教育撐起“中國制造”“三技”的脊梁[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1):36

[12]葉行軍.“中國制造”轉型升級[J].新經濟導刊,2012(1~2):154

[13]〔新〕鄭永年.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來[EB/OL].

http://fzgh.nchu.edu.cn/ReadNews.asp?NewsID=1313

[14]蔡恩澤.中國制造應“高低并舉”[J].產權導刊,2012(5):16

[15]培養人才重實踐:德國競爭力之源[EB/OL].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7/27/content_3454818.htm

[16]徐強代表:產業工人技能培訓教材亟待更新[EB/OL].

http://npc.people.com.cn/GB/28320/116286/116584/6973321.html

〔責任編輯:高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伊人电影|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成人在线第一页| 国产精选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婷婷色在线视频|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国产久操视频|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制服丝袜 91视频|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在线看片国产|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丰满的熟女一区二区三区l|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熟妇无码人妻|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色久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日本午夜三级|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久久无码av三级|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91青青在线视频| 亚洲无码不卡网|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欧美在线免费|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欧美一区国产|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成年人国产网站|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在线| 免费jizz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av永久| 国产成人夜色91| 久青草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天天爽免费视频|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日本免费a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中文字幕1区2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国产迷奸在线看| 欧美天堂久久| 玖玖精品在线|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