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大學生目前在學習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如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態度不明確、學習效率不高等,這一系列問題不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質量,也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本文從大學生現在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出發,探究了出現這類問題的原因,進而提出了從教學方法、課程設置、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學習 問題 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9-0057-02
近幾十年來,全國大學頻頻開始擴招。所招收的學生越來越多,但是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甚至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有來自外部社會的原因,也有學校的原因,最主要的還是來自學生自身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當前大學生在學習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學習問題。學習問題,是指大學生在面對學習時或在學習當中所出現的學習困惑或壓力。這些學習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不僅會影響大學人才培養的質量,更重要的是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以后的就業。因而大學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 大學生的自身原因
從高中升入大學,意味著從一種學習環境進入到了另一種學習環境。學生自己支配的時間相對較多、老師或輔導員管的相對較少、閑暇時間的誘惑有所增加、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治,這些新的學習環境,和小學、中學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有比較大的沖突。這就直接導致了許多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后,不能適應這種學習生活方式的轉變,在學習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第一,學習的目標不明確。大學生自己學習目標的缺失,不管是在一般的大學,還是在重點大學,這都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大學之前的學習一直是有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在教師的指導下,“應該學什么”,“不應該學什么”,這類問題的答案似乎都很明確。學生沖著考入一所名牌大學的目標,日夜拼搏,努力學習。然而進入大學后,更加強調自主學習,沒有了教師和父母的指導,就失去了明確的學習目標。有的學生對自己的空余時間不知如何管理,漫不經心:有的學生表現為沒有主見,別人考什么證參加什么培訓班,在缺乏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下,盲目跟風;有的學生學習相當被動,完成老師布置的相關作業后,就無所事事,沉迷于網絡和游戲;還有的學生脫離了自身的實際情況,樹立了大而空的目標。這些都是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的表現。
第二,學習態度不端正。現在的大學生中,很多人對自己“為什么要學習”缺乏正確的認識。因而在學習中,缺乏積極主動的學習心態,表現在遇到上課老師點名的課就去聽,課后就是玩游戲、聽歌等;平時對學習內容不加以主動
消化,把希望寄托在考前的劃重點、考試作弊上。同時,對實踐課程不予以重視,不太注重自己能力的發展,思維還像初高中一樣,過于注重考試中的分數和考試的結果,對自己的能力是否有所發展不聞不問。對待必修課和選修課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態度,輕視選修課,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上課。
第三,學習方法不當。初高中的學習方法是老師手把手地教,指導學生應該學什么,應該怎樣學。學生只需要被動地接受,并予以應用。進入大學學習生活后,失去了教師的監管和指導,更需要的是一種自覺的精神。有些學生一下子無所適從了。大學里的一種普遍的現象就是上課聽聽做下筆記、考前死記硬背。這樣的方法對積累知識、培養專業技能不能起到一點幫助作用。事實上,大學的學習更加注重獨立思考和勤于思考的精神。在中國現在的高等教育中,“學而不思、思而不深”的現象普遍存在。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思考對學習的重要性。沒有獨立的思考,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要真正的學習,必須學會獨立思考。但是,還有很多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精神,依然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當代大學生在做論文和課題研究時,絕大多數都沒有做到深入探討和挖掘,只是淺嘗輒止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第四,缺乏質疑精神。這是中國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和國外學生相比,中國的大學生普遍缺乏說“不”的勇氣。書上宣揚的、教師傳授的,不管對與錯,一味接受,甚至是自己感到懷疑的知識,也不敢大聲說出來。對待知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大學校園里,與老師辯論、對教授上課的內容提出質疑的現象很少。學生缺乏質疑精神,只懂得接受現有知識的后果是不利于知識的創新。
二 產生學習問題的原因
大學生學習中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有來自外部社會的,有來自大學學校內部體制的,還有來自學生自身的。主要原因有:
一方面,這與大學生自身的身心發展狀況有關。大學生心理發展漸趨成熟,但還不成熟。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還不穩定,時常處于迷茫、波動中,一旦身邊缺少了指導和監督,就容易懶散,失去對夢想的追求。上大學前,考大學一直是學生追求的目標,一旦目標完成,很容易滋生出自滿驕傲的情緒,這種情緒都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學習。另外,現在大部分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寵愛下成長,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監督能力,在需要自制力的大學校園里,很容易迷失自我。
另一方面,這與社會文化傳統影響有關。首先是考試制度的不健全。大學的考試大多是有著平時不仔細讀書、考前突擊就能得高分的傳統,嚴重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大學之前的中小學教育都是灌輸式的教育,不需要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掌握好老師所傳授的重點知識就能應付考試。長此以往,學生很難形成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進入大學后,這種缺乏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仍然束縛著學生,在面對新的學習環境時無所適從。
三 學習問題的解決辦法
面對大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我們應從多方面來采取措施解決問題,盡量降低這些問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提高我國大學人才培養的質量,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首先,大學生應從自己的實際出發,解決學習中出現的一系列原因。第一,從觀念上講,大學生應該轉變觀念,明白關于學習的幾個重要問題:“為誰學”、“怎么學”、“為什么學”,完成自己的角色轉變。在新的環境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樹立自主學習的理念、全面學習的學習觀以及創新學習觀,處理好“德”與“才”,“通”與“專”,“知識”、“能力”與“素質”,“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關系,從“維持性學習”向“創新性學習”過渡。第二,對自己的四年大學生活應當做好規劃和安排。四年的時間稍縱即逝,應對自己的時間進行合理的開發、運用和管理。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留給自己更多閱讀、鉆研的時間,以便擴大知識面、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第三,明確上大學的學習目的,不能僅僅抱著“混文憑”的態度來學習。不管專業是否對口,不管是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對所學的專業要培養出興趣。最后,學生應鍛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閱讀書籍、上課時,嘗試著多問幾個為什么,不要依賴于書本和老師,對所學知識,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其次,教師可以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傳統的“滿堂灌”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不再適應大學的課堂。這樣的方式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勢必將學生帶進死胡同。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多進行啟發式教學,多鍛煉學生思考的能力,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思考和表達的空間。教師可以把本專業的最新研究動向、趨勢及時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對自己專業的最新知識能有所了解,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和創造能力。
再次,改革課程的設置。一方面,專業和課程的設置要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應當更加注重學生的自身發展。因此,高校的課程設置應在保持其原有的學術傳統的基礎上,多研究和開設應用性較高的綜合性課程,建立由多種課程模式構成的新型高校課程內容結構。同時,學校可以多開設與專業相關的選修課,擴大學生自由選擇課程的權利。
最后,改變現有的考核方式。中國目前的考試仍然比較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獲取量,不太重視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及其知識的擴展能力的提高。大學的課程考核方式不能只局限在“高分”的思維模式中,過分注重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識記。這樣的考核方式對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質疑能力的發展起不到挖掘和提高作用。高校可以采取措施來改變學校的考核方式,將紙筆測驗、訪談法、問卷法相結合,加大對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的考核力度。
參考文獻
[1]張振松.大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4)
[2]Michael Prosser、Keith Trigwell.理解教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程孝良.大學生學習問題系統化解決方案的研究與實踐[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10(9)
[4]李薇玲.大學生學習問題分析及教育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2008(1)
[5]王言根.學會學習——大學生學習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6]唐代興、馬恒東、賴先樸.學會學習——大學生學業導航[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