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新的時代中承擔著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綜合型人才的歷史使命。那么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呢?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從教師要具備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大學生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9-0067-01
從當今社會發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來看,社會對人才的評價標準發生了變化,不但要求知識淵博,而且要求具備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本文筆者就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談幾點體會。
一 教師要具備創新精神
教師要具備創新精神,這是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學生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教師本身所具有的創新精神會極大地鼓舞學生的創新熱情。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自身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學生,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二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第一,激發好奇心,喚起創新意識。創新意識是指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勇于求新的心理取向。好奇心、求知欲與創新思維是緊密相連的,它們是創新思維的起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使學生在情境中尋求思路,大膽創新。讓學生在好奇中主動探究、質疑,從而充分發揮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釋放創新潛能,培養創新能力。
第二,營造創新教育的環境,培養創新意識。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發現問題、積極探求,必須給他們營造一種創新的氛圍,創新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是以民主、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基礎的,教師必須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只有在輕松愉快的情緒氛圍下,學生才能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是形成創新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探究、嘗試的過程中來,從而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挖掘出他們的創新潛能。
第三,重視提出問題,支持創新行為。不能提出問題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就不會產生創造性行為。因此,在教學中要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其創新能力,就得重視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允許他們犯錯誤,教師要學會正確地分析對待學生的“奇談怪論和異常舉止”。這樣才能支持他們的創新行為。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支持學生的創新行為,為其今后的創新奠定基礎。
三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就是一種在前人、常人的基礎上有新的見解、新的發現、新的突破的思維,是與眾不同的思考。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一般是指思維主體自身的一種新穎獨到的思維活動。它包括發現新事物、揭示新規律、創造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等思維過程。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獨特性、求異性、批判性等思維特征,思考問題時的突破常規和新奇獨特是創造性思維的具體表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作為教學的核心要求。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方法:(1)訓練敏銳的觀察力。提高創新能力,使學生學會創新,一定要訓練敏銳的觀察力。敏銳的觀察力是創新思維的前提,是創新思維的起點。加強觀察力的訓練,引導學生深入、細致地觀察,根據問題的具體特征,尋找獨特的解題方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2)重視想象力的訓練。想象是思維探索的翅膀。想象是創新的重要表現形式,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加強問題形象化、直觀化的訓練,誘導學生聯想,豐富的想象力是創新思維的基礎。想象有助于思維,創造性想象更有助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3)加強發散思維能力的訓練。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成分,發散思維是指一個問題可能有多種答案,那就以這個問題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發散,找出適當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個正確的答案。人在這種思維中,可左沖右突,在所適合的各種答案中充分表現出思維的創造性成分。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家格拉肖說:“涉獵多方面的學問可以開闊思路……對世界或人類社會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維。”如我們思考“磚頭有多少種用途”,我們至少有以下各式各樣的答案:造房子、砌院墻、鋪路……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就要求教師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根本,大膽地改革課堂教學,根據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使每一位學生的創新潛能、個性品質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發展,從而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楊立軍.高校創新能力培養目標下的教育教學管理[J].遼寧教育研究,2003(7)
[2]尚玄、顧紅欣、苑溪.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對策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9(10):126~12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