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生活化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課程的基礎。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和體驗,真正實現知、情、行的統一,發揮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 教學生活化 評價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9-0074-01
《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中的“課程性質”部分指出: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大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發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本著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程構建的基礎的基本理念,運用生活化的教學與評價,為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以及思想品德獲得必要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
一 內因為主——學法生活化
內因是根據,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現代教育思想尤其注意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的學法,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學中必須從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自己進行組織和表述。這樣他們就容易接受,樂于參與。學生對政治生活很陌生,只有把學生身邊發生的與道德、法律、國情有關的實際事例進行提煉,使它成為學習的橋梁,才能讓教學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都不同,這就需要合作學習。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展開討論,然后形成正確的觀點。通過這種生活化的合作學習,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形成互補,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如何突破教學難點呢?以“感受社會變化”一節為例,讓學生從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入手,以社區、社會中的案例為切入點,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結論,使學生涌起熱愛黨、熱愛祖國的真實情感。學生通過對生活的感知、思考和分析,讓自己的技能、情感得以提升。
二 外因為輔——教法生活化
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為學生服務。思想品德教學應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的規律,體現青少年文化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成長的需要。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教學,充分體現出人文性和生活性。如果教師不能突破課本課堂的束縛,脫離生活,那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無法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在教學中應設置相關的問題,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就能突破教學的重點。通過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組織教學,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新課程標準強調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設置一些具體情境,然后讓學生來推測事件的結果,最后教師進行歸納說明,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需要和情感需要,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一種良好的心境中學習。《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是最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多引導學生體驗生活,讓知識內化,從而培養學生尊重他人、關愛他人的情感。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傳授和記誦知識,使學習的知識服務于學生實際生活及思想道德發展的需要。
三 以外促內——評價生活化
外因對內因的發展變化起促進作用。思想品德課旨在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矛盾,這矛盾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等方面的內容,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化解的。而課堂評價作為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不能單調和古板,應該人文化、生活化。要搜集學生的完整信息,客觀評價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首先,要用欣賞的心態去觀察學生,觀察他們在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和行為。在充分和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形成客觀、公正的描述性評語。其次,要圍繞學生真實的生活問題進行搜集、組織、解釋或表達信息,將小組評價與個人評價相結合。應與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對話,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的引導。再次,教師應動員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結合靈活多樣的考試形式,給學生一個中肯、全面的評價。總之,我們不要用單一的評價方式,而應突出形成性、生活性的評價,以避免偏離本課程的目標和理念。
“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是思想品德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盡量使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認知、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讓學生在快樂中享受學習,在學習中享受快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黃甫全.現代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1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