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教師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學生智慧的發源地。“活”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精髓,是打開語文教學之門的鑰匙。在課堂上,教師應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如何讓初中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呢?
一 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于漪老師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堂環節。一開課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文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實際,靈活選擇合適的導語,如播放視頻歌曲、講故事等,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 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
新課標倡導:“要構建自主、開放、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觀念,樹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學生在課堂上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各抒己見。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堂氣氛活躍,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
三 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初中語文課本中的課文,無論是寫人敘事,還是描景狀物,無不充滿著迷人的美。筆者緊緊抓住課文中每一個真、善、美要素和亮點,激發學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賞,使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靈得到凈化與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讓學生反復誦讀。在教學《安塞腰鼓》時,我安排了這樣幾個層次的讀:自由大聲讀,讀通順、讀準確;分小節細細品讀,每讀一個小節,又分幾個層次。在教學第一小節時,首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大膽地試讀,然后讓學生分小組分角色讀,在相互交流相互幫助下,學生越讀越投入。我再請學生進行比賽讀;分節讀完,請學生將全文配樂誦讀。經過一系列的誦讀后,學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語言文字的魅力。
四 尊重信任學生,讓學生在體驗成功中學習
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積極參與的前提,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愛學生,這是一個教師最重要的品質。”可見,“愛生”是每一位教師教書育人的立足點。教師無論在什么情況、什么場合都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學生平等相待,處理問題客觀公正,建立起和諧親密的師生關系。“親其師,信其道”,以親密、融洽的感情為紐帶的師生關系,既是主體活動的條件,也是活動過程的特點和結果。教師熱愛自己的事業,喜歡自己的學生,教育過程中能與學生平等相待,以誠相見,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也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過程。這樣,就實現了一種“雙向”的教學效果,真正實現了“學教并重,以學為本;學是內因,教是外因”的教學原則。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難免會有差錯、失誤,尤其是學困生,教師如何對待很重要,冷淡、責怪、不適當的批評往往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學生一旦喪失自信心,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大大削弱,對語文學習當然也就提不起興趣了。如何有效提高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分層教學,即經常讓一些學困生回答一些淺顯的、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基礎題和練習作業,如果答對了、做對了或者答對了、做對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揚,表揚其進步。然后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提高訓練要求,讓學困生在不斷的訓練中獲取點滴的進步,體驗成功的快樂。另外,對于這部分學生我還經常作出一些激勵性的評價,如“你很聰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會學得很棒。”“這個問題你說得很好,證明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學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學得好!”“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諸如此類的評價,學生就會學得開心。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去鼓勵,“雨”下得及時,學生富于創造的激情和成功的體驗溢于言表。在教學中欣賞學生,在賞識中教育學生,學生會因此心智靈慧、行為機敏,學習生活會變得多姿多彩,更有個性。課堂會是“一個世界,多種聲音”。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課堂的“源頭活水”需要教師轉變觀念,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語文課堂這“半畝方塘”才會呈現“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景。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