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理念下的解決問題教學較之傳統的應用題教學有了很大的調整。由于人教版一、二年級的新教材中,解決問題這一部分內容全部是圖文結合的情境式問題,因此,老師在教學時往往非常注重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這就在無形中忽略了學生閱讀純文字數學問題的能力。從而導致學生碰到純文字描述的問題時往往無從下手,但在后續的學習中卻常常碰到純文字描述的問題,為了培養二年級學生純文字數學問題的審題能力,本文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嘗試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純文字數學問題 錯例展示 引導閱讀 縱橫對比 低年級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9-0084-02
純文字數學問題是指小學數學“解決問題”中無圖片、表格等輔助條件,所有的信息都是以文字形式來描述的數學問題。而人教版低段教材中的解決問題都是以圖文相結合的形式出現,一般信息都隱藏在圖片中,而且圖片中的信息都是直接信息,只要找出圖片中的信息就可以直接解題,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也特別注重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學生閱讀純文字數學問題能力的培養。但練習與后續學習中學生不可能只遇到圖文結合的問題,更多時候碰到的是純文字描述的問題。如一道題“小明和4個小朋友做紅花,每人做8朵,一共做了多少朵?”題目看似簡單,只有寥寥數字,結果卻出人意料,全班有50%的學生做錯。統計發現,做錯的學生都算成了4×8=32(朵)。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做了以下嘗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一 錯例展示——培養審題意識
心理學研究證明:認識是行為的先導。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猶如培養學生的品德行為,審題意識是形成審題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審題能力的先導。要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審題意識,強化其對審題重要性的認識。因此,我專門收集了純文字解決問題中學生的典型錯例,并將其展示出來,與學生一起分析錯因。在展示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審題不清的危害。通過錯例展示成功地誘發了學生的情感,使其認識到審題的重要性,“敲醒”他們的審題意識。
二 引導閱讀——提高審題能力
應用題一直是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雖然新課改后將“應用題”更換成“解決問題”,而“解決”只是讓它能夠跟原有的課程保持一定距離,使數學教師能夠站在解決問題的維度,重新反思、借鑒。摒棄原有應用題教學存在的弊端,繼承其好的一面。因此解決問題特別是解決純文字的數學問題仍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那么針對二年級學生,他們識字量不多且閱讀能力弱,怎樣讓他們理解純文字問題所表達的意思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1.完整地讀題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痹凇靶∶骱?個小朋友做紅花,每人做8朵,一共做了多少朵?”一題中,我對做錯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90%的學生沒有完整地讀題,他們只看到“4個小朋友”、“每人8朵”這兩個信息,就急于解題,結果必然不會正確。因此,引導學生完整地讀題,是正確解題的基礎。
2.抓關鍵詞讀題
由于二年級學生特別是農村的學生識字量少,就算讀上許多遍,有些不認識的字或學術詞還是無法理解。所以在完整讀題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抓重點詞、難理解詞來領悟題意。但老師也不可能隨時隨地幫助學生理解每道題的關鍵詞,如何讓學生在獨立解題時也能得心應手呢?——積累“同義詞”。如二年級上冊的“100以內加減計算的解決問題”,可以讓學生搜集表示“加”、“減”意義的詞分別有哪些。通過搜集、積累,優秀的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后進生也能根據搜集的詞匯解決常見的純文字問題,給他們帶來解題的成就感與學習的自信心。
3.邊讀邊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小學里,你要教會所有的兒童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边@點在數學解題中顯得尤為重要。但二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閱讀能力與智力發展都還處在初級階段,需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因此,讀題時,我要求學生第一次先把題目讀完整,做到不漏字、不添字;第二次找出題目中的重點字詞,并理解其義;第三次要求邊默讀邊思考解題方法。由此可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能力。如某果園種有蘋果樹8棵,梨樹是蘋果樹的3倍,這個果園一共種果樹多少棵?這道題存在兩個數量關系:(1)總棵數=蘋果樹的棵數+梨樹的棵數;(2)梨樹的棵數=蘋果樹的棵數×3。找出這兩個數量關系,對號入座,解題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 縱橫對比——形成審題習慣
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動作連續重復21天,就可以形成習慣,連續重復90天,就可以形成穩定的習慣。但單一、反復地讀題,難免會使學生覺得枯燥,從而產生懈怠情緒,所以,教師需采用各種讀法交替使用的方式來進行讀題訓練。
對此,可以通過縱向比較來激發成就感:在平時的作業中,發現學生解決純文字數學問題的正確率提高了,及時表揚,引導他與自己原有水平作比較,讓其感受到認真審題帶來的進步與快樂。還可以通過橫向比較激發優越感:通過定期的專門測試,與其他班級的同學進行對比,讓全體同學體驗到審題的優勢。
通過多次讓學生與自己原有水平和對照組對比,使其感受到自己的進步,體驗成功的喜悅,使被動的“要我審題”逐漸變成主動的“我要審題”。
總之,學生純文字數學問題審題能力的培養、審題習慣的養成是一個艱巨而長期的任務,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不失時機地進行這項工作,而且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基本上都是以文字描述的形式出現,只要學生純文字解決問題的審題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其他題型的審題能力也可以相應地“水漲船高”,進而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成績、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與興趣。不僅如此,對其他學科的審題也能產生正面影響。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張苾菁.淺談“解決問題”中對數量關系教學的再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09(17)
[3]周玉仁.“解決問題”縱橫談[J].小學數學教育,2009(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