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是一門知識內涵非常豐富的學科,它橫跨自然科學和社會人文科學兩個領域。自然科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是實驗,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實驗不可或缺。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并強調了要讓學生體驗地理學習的過程,了解研究地理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手段,并以此讓學生獲得難以遺忘,并終生有用的地理知識。地理實驗的主要作用在于通過演示地理現象發生過程、探究其發生規律,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幫助學生理解一些較抽象的教材內容,突破教學重難點。
【關鍵詞】地理實驗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9-0086-02
學生認為在學校只有物理、化學、生物課程需要做實驗,而對地理教學中實驗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不了解。其實地理是一門既有自然科學性質又兼具社會人文科學性質的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尤其是自然地理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涉及的范圍較廣,下至地貌、地質、水文,上到大氣環流、天體運動等都是地理學科需要研究的內容,地理課需要有比別的學科更多的圖片、圖像來演示,這些都是教師難以用語言來描述的。因此,要想創建地理教學高效課堂,必須引進地理實驗。
新課程改革給地理教學引入新概念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了平臺,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將實驗教學引入地理課堂,能將深奧、難以理解、需要想象的知識轉化為一目了然的內容,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方法。因此,適度、適時地將實驗教學引入課堂,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有重要的意義。
一 地理實驗課的類型及其應用
1.教師演示實驗
實驗過程只需教師操作,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主要任務是仔細觀察,得出結論。老師利用課前準備的材料進行課堂實驗演示輔助教學,能給學生帶來直觀、親身的體驗和感受。如在七年級上冊教學“地球的運動”時,教師可利用手電筒和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及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利用三球儀演示地月系公轉(著重觀察地球繞太陽公轉)而產生的現象,學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太陽的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運動的情況,及地球溫帶地區晝夜長短的變化和兩極極晝極夜現象等,通過這樣的演示實驗,使得還沒有建立宇宙空間思維和想象能力的初中生獲得了直觀的觀察結果,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引導學生能主動探究。
2.學生動手自主操作實驗
學生自主實驗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讓學生自己進行調查、實驗,進一步深刻理解地理現象、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在學生操作實驗中可采取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式,如課堂上進行演示和動手制作相結合、個人和小組完成相結合,老師則進行必要的指導。如在教學七年級“等高線地形圖”一節時,教師可以事先提出讓學生自己準備材料制作“等高線地形圖”,材料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
于是在課堂上,學生們拿出了自己做實驗的材料,有的拿蘋果、梨子,有的拿土豆、地瓜,還有的拿橡皮泥。他們分成幾組,分別討論做法,然后開始動手做。從實驗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孩子們事先也是做了充分準備的,從網上查閱了一些制作方法,然后動手制作“等高線地形圖”。操作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大家就相互研究解決辦法,教師也從旁點撥指導,最終大家都交出了較為滿意的作品,孩子們看著這些用各種材料做成的“等高線地形圖”,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深刻理解了本課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這才是難能可貴的。
3.計算機模擬演示實驗
電教化教學有著獨特的優勢,它可以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能同時以文字、聲音、圖像、動畫、活動影像等多種方式進行編輯、存儲、播放,并能同時對它們進行綜合處理,比較符合地理學科綜合性、多樣性的特點。這對中學生的思維培養和拓展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如教學“地球的運動”、“板塊運動”、“地形雨”、“鋒面雨”、“對流雨”的形成時,這些需要運用空間思維的內容,利用多媒體教學,一個簡單的動畫課件可以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具體,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復雜的空間模型,這樣,直觀形象與聯想、想象相結合,對學生理解知識幫助很大。
4.課外實踐實驗
教師要求學生根據相關活動內容撰寫地理小論文或小報告,其內容要重視時效性,強調趣味性,突出知識性。如十堰市白浪開發區8月5日凌晨突發洪水,給當地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能力調查當地河道災前被當地居民占為耕地、搭建房屋這些現象對泄洪的影響,寫一篇小論文,或編輯地理報、墻報、板報,布置地理櫥窗等教育人們不要圖一時之利而破壞環境,否則迎來的將是大自然嚴厲的報復,同時也教導學生要樹立科學的環境觀,教師還可鼓勵和指導學生成立地理學習興趣小組,開展天文、氣象、地震等各種豐富多彩的地理觀測和觀察活動。如可以指導學生用一根1米長的木桿、手機(北京時間)、直尺、指南針、數學用表等根據地方時差,在當地正午測定并推導學校的經度,在春分日或秋分日根據正午太陽高度角公式,測定并推導出學校的緯度。
另外,教師還要合理引導學生積極開發校外地理課程資源,如各類報紙書籍、互聯網、電影、廣播、電視等;去參
觀氣象臺、天文館、水文站、博物館、陳列館、展覽館等。在開發此類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的感知,還可以通過野外地理考察、地理調查、旅游等來激發學生探究自然規律和知識的興趣。
二 地理實驗的基本要求
1.可操作性
不是所有的地理過程和規律都能通過實驗的方法來加以認識,因而應選擇那些實驗模擬效果明顯的知識內容進行實驗。實驗過程的每個環節都要切合實際、簡單易行,并說清楚某個變量該如何進行測量,或某個術語該如何定義。應盡量就地取材選擇實驗器具,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使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和廢舊材料。這不僅達到了物盡其用,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環保意識。
2.針對性
地理科學所涉及的時間和空間漫長廣闊,很多地理事物和規律無法通過小小的實驗加以再現。因而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那些能通過地理實驗幫助學生更直觀、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的內容進行實驗。而一般教學中的重難點都需要用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
3.教育性
地理實驗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均具有積極意義。地理實驗中教師應多運用發現性實驗,這樣可以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和勇于創造,學生從自己操作的實驗中得出地理原理、概念和事實。在這種沒有現成答案的情況下進行的實驗,會使學生對學習充滿濃厚的興趣,并在成功之后對自己充滿自信。此外學生還應學會在實驗過程中反復修改、完善實驗步驟、方法,在逐步接近成功的過程中形成科學認識自然事物的意識和能力。另外,驗證性實驗也是必需的,教師可以先給出某一地理概念或結論,學生可以相對自由地選擇驗證的方法,使實驗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綜上所述,地理實驗可以說是地理課堂中的教學“神器”,它簡捷、生動地向學生展示了人們發現地理規律、認識地理原理的過程,具有將知識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優勢,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索地理問題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值得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推廣。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