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鉆研教材,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書,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為了給學生提供語言實踐平臺,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我們必須在語文課堂中重視學生的語言實踐。
一 學生當“老師”
德國教育學家普朗格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喚醒,是種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師不要總是叮嚀、監督、審查他們。孩子們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內在的動力就會被激發,會更聰明、能干、有悟性。”真正的教育是激發與喚醒,而不是強塞與硬灌。那么,該如何激發與喚醒真正的教育呢?我進行了以下的課堂語言實踐活動。
根據語文的學科特點,開放語言實踐活動,教學內容突出語言的實踐性,努力做到積極設計和組織語言實踐活動。以激發與喚醒學生學習本能為目的,放棄僵化灌輸,點燃生命激情。在課堂上老師盡量少講或精講,讓學生來講課,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語言實踐的過程。學習新課時,講生字、多音字、詞語解釋、讀課文都由學生完成,包括學生評價課文讀得怎么樣?老師提醒學生邊讀課文邊做批注,讓學生給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學生談對重點句子或重點段落的理解,老師只是適當加以點撥;歸納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以及對課文、句子的質疑等也由學生來講,學生講的不充分之處,老師及時給予提示或補充、指導。如學習《少年閏土》一課,第一自然段:“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第一自然段老師故意不講,讓學生講解大意。一學生說:“以上文字描寫了一幅美好的少年月夜看瓜圖。”另一學生點評:“我感同身受。”他運用如此美麗的語言,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所以我比較喜歡學生講課,感覺學生講的易懂。學生當老師使學生得到了實踐、鍛煉和展示的機會,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二 學生當“演員”
學生學習的本領是與生俱來的,擺脫依賴、獨立自主地學習實踐,體驗學習的過程,感受學習的樂趣,是教育的本質。在課堂上,老師要明白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點燃學生的激情,堅決杜絕教師的包辦代替。課本里的課本劇,讓學生自己排練,老師指導。還有些課文有大量的動作、語言、神態描寫,老師就讓學生表演。學生在表演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的含義,從而受到教育和熏陶;讓課文的情感因素與學生產生共鳴,使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學到知識、受到教育。如學習《邯鄲學步》一課,一學生表演燕國人模仿邯鄲人走路的樣子,“他抬腿、跨步、擺手、扭腰,都機械地模仿邯鄲人。”該學生做了三個動作,模仿得惟妙惟肖,引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體會到燕國人的可笑。現在,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可自由地學習、盡情地實踐,課堂是學生的空間,更是學生語言實踐的場所。
三 巧用“加、減分”,促語言實踐
在語文課堂上,老師要盡力做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做到傳授知識、技能時注重學生的語言實踐,使學生愉快、輕松地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既能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能提高教學質量。如在班里制訂班級、小組激勵機制,設有班級紅花榜、小組評比欄。紅花榜加、減分規則:每人每滿20分得一朵紅花。課堂上:講課、表演一次各加3分,講課、表演得好各加5分、6分、7分不等;發言一次加1分,發言的內容很好加3分、4分、5分不等;說一次話減1分,說兩次減2分;小組評比欄:每個小組朗讀得好得20分,貼一朵紅花。朗讀加分規則:全組同學讀得流利、組內團結、沒有錯別字加0.3分,讀得有感情加0.4分。減分規則:讀得不好減分。如讀得沒感情減0.2分,磕磕巴巴減0.2分。比如朗讀時,分組朗讀,一組讀一段,哪組讀得好加組分,一次都是0.1分、0.2分,最高一次朗讀加組分為0.5分;學生因朗讀會給組里加分、減分,為了給組里爭光,所以都主動抽時間練讀課文,進行朗讀實踐。
在實施了加、減分之后,學生的榮譽感和團隊意識增強了,都樂意給自己、給小組加分得紅花,所以上課積極發言,以前“沉默”的大多數學生漸漸地開始當“老師”、“演員”,在課堂上主動參與語言實踐活動。
在語文課堂上注重學生的語言實踐,不僅是把時間、空間、自由還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有所悟,能把知識融會貫通、運用自如,有自己的主見和個性,不僅能超越自己,還能超越老師。長期堅持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語言實踐活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就能得到培養和提升,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