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從20世紀提出至今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新課標改革后的語文教材展現著新時代的風貌,除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外還閃爍著創新思維的光芒。教師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課文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來誘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關鍵詞】創新 激發 學生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9-0109-01
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為北京景山學校作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題詞。由此“素質教育”一詞正式誕生,本世紀初,一場立志于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如今,素質教育仍然是教育改革的重點與未來發展的方向。
筆者從教30年,回望過去的語文教學,常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并未真正落實到“素質教育”之“素質”一詞的內涵上。而經驗式、填塞式的教學或許已成為學生厭學、成績無法提高的原因。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面對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若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語文教學將遠離現實,與生活脫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成績,還與素質教育的改革大方向相適應。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就要求教師在每一堂課中都能“授之以漁”而不僅是“授之以魚”。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思維,筆者的體會有以下幾點:
一 教師多一分寬容,學生多一分自信
創新是以一種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主動性的特點。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是現代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而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保證。平等、寬容的教學方式是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教學環境的前提。寬容是信任、是理解、是欣賞。教師在課堂中能給學生多一分寬容,就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問,對回答正確的學生給予表揚,回答錯誤的學生給予鼓勵。以積極樂觀的眼光和態度去看待學生的天性,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創新潛能可以挖掘。同時,不能按照一個標準去評判所有的學生。因為只有尊重了他們的個性,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創新潛能;只有讓學生樹立了信心,才能營造出更多創新的空間。
二 打破思維定式,挖掘創新潛力
曾看過這樣一篇文章,講述的是對比中美老師講解《灰姑娘》,對于這樣一則看似普通簡單的童話,美國教師能從不同角度及人物關系設計多個問題,提出了除純真、善良以外,還應該守時、注重儀表、出錯并不可怕、要愛惜自己等觀點,將品德教育融入課堂,比泛泛地說教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效果更為明顯。這篇文章給了筆者很多的啟迪:要讓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讓思維與課本碰撞出更多的火花,首先教師就應該做出榜樣,在教授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尋找課文中不一樣的精彩。
語文教學的閱讀環節需要創新,寫作方面的創新也同樣重要,寫作在中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占了半壁江山。如果說按照基本的套路思考問題尚且能讓學生在閱讀方面不至于出現太大的錯誤。定式思維只能寫出沒有亮點且中規中矩的作文。對于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不能受思維定式的影響只局限在某一個方面,而這樣的能力來源于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在每一件值得記錄的事情上都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想法。根據切身的體驗確定好成文角度,再充分發揮想象和創新能力,結合運用所學的修辭手法使文章錦上添花,才能最大程度上使學生在寫作中有話可說,有思想可表達。有創新性,表現力的文章常常能在日常學習和考試過程中得到更好的評價。
三 多問為什么,敢于思辨
學生的懷疑精神是發現的基礎、探索的動力。因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并自主地解決問題。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質疑提問是創新的開始,而好奇、質疑正是學生的天性。能有問題可思考,即是要有思辨、批判精神。以初中語文課本里的《兩小兒辯日》為例,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從“孔子不能決也”中可以看出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了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也說明了對于自己并不了解的東西需要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通過實踐才能得到真知。
初中語文課本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頗豐,內容涉及廣泛、形式多樣,能從每一個時代的作者行文中體會到當時的文化特征。近年來,課程改革后更增加了許多與現代化社會相適應的文章,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身份去欣賞、體會這些名篇,使他們身臨其境的體會作者的思想,每一堂課都帶學生進入一個故事、一幅畫卷。久而久之,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對每一天的學習都充滿熱情。總而言之,只有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才能適應改革形勢下的語文教育,才能真正達到“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陳楓.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新課改形勢下的語文教學觀[J].語文教學通訊,2012(6)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