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對具體形象的東西特別感興趣,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適當而又形象地運用肢體語言,就可以使課堂教學更為生動活潑、印象深刻,達到增強記憶、提高效率的目的,真正做到“此時無聲勝有聲”。
【關鍵詞】肢體語言 小學英語教學 方法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9-0116-02
每個小學英語教師都擁有40分鐘和三尺講臺,課前也經過精心準備,但教學效果卻迥然有異:有的趣味橫生,氣氛活躍,學生興趣盎然;有的枯燥乏味,沉悶窒息,學生昏昏欲睡。產生這種不同效果的原因何在?誠然,課堂教學首先是運用有聲語言傳遞信息的過程,但教師的肢體語言能對有聲語言起到恰到好處的補充、配合、修飾作用,小學英語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準確、熟練、得體地使用肢體語言來輔助教學,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肢體語言的含義
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又稱身體語言,它通過身體各部分能為人所見的活動來進行表達和交流,也可稱之為體態語或無聲語言,它主要包括眼神、表情、手勢、動作及姿態等。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別恩根據實驗研究指出,情感表達=7%的言詞+38%的聲音+55%的表情動作。肢體語言就能很好地將這55%的表情動作呈現出來。這個事實告訴我們,在交際中要充分運用肢體語言。近年來,肢體語言已推廣到生活的各個層面,在教育界,它也正日益受到重視。課堂教學中肢體語言的恰當運用,成了教師必須具備的教學技能之一。
二 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肢體語言的方法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筆者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總結出了以下幾種運用肢體語言的方法:(1)聲音控制法:在重點內容的教授中,筆者會適當的提高音量,放慢語速,學生就會明白:這個時候老師講到重點了,要凝神了!(2)表情控制法:教師面部表情、頭部動作、手勢也傳遞著豐富的信息,有助于師生間的交流,調控學生的注意力。(3)停頓吸引法:適當的停頓,能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可以產生明顯的刺激對比效應。(4)目光注視法:開始上課時,教師用親切的目光注視全體學生,使學生情緒安定下來,愉快地投入學習。
三 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肢體語言的策略
1.借助肢體語言教字母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字母教學是基礎,但是字母教學不像動物或實物那樣是具體的事物,所以,學生在學習字母時會覺得單一枯燥。在多年的教學經驗中,筆者在課堂中會盡可能多地用手勢表示字母,有時還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想象怎樣用手勢表示字母,學生的興趣濃厚。在指導書寫時,教師可教學生學會使用左手當“四線三格”,伸直左手,大拇指向內彎曲,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微微張開就構成了“四線三格”。教師要求學生用右食指在“四線三格”上練寫字母,同時口述筆順。對于這種有趣的字母學習法,學生樂于接受,樂于使用,課堂學習氛圍也很濃厚。
2.借助肢體語言識單詞
詞匯的教學在小學英語學習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一味地看卡片、讀單詞方式比較單一,長時間地領讀、跟讀,學生會產生厭煩心理。運用肢體語言教單詞既可以讓學生動起來,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從而在記單詞的過程中達到“快、好、牢”的效果。在教授一些直觀的實義動詞時,用動作可以很好地引入和操練單詞,以加深記憶,如cooking dinner,reading a book,drawing pictures,swimming,flying 等。這種教學方式既直觀又生動,真正達到了使學生愛學英語、學好英語的目的。其次,在教授一些抽象的單詞時,我抓住這些單詞的特點,教學時加入動作,如在學習天氣類單詞時,教師可以做出夸張的“發抖”狀,表示天氣很冷(cold);兩手急促的扇風,表示天氣很熱(hot);兩臂伸開,做出學生所謂的“爽”的動作,表示涼爽(cool);略有睡意,表示天氣暖和(warm)。這種教學方式生動有趣,很受學生歡迎(尤其受低年級學生歡迎),可以長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樂“學”不疲。
3.借助肢體語言學句子
句子是英語教學中的骨架。一遍又一遍地聽讀,雖然加深了學生對句子的印象,但他們不能將句子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也就是常說的“啞巴英語”。如果能在教學中將句子設計在情境之中,并編以動作,既能讓學生領悟句子的含義,又能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可謂一舉兩得。如:What’s the weather like? It’s hot. It’s cold.(讓學生向窗外看并詢問天氣情況。學生可以用擦汗的姿勢表示天氣很熱;用打哆嗦的姿勢表示天氣很冷。)再如PEP教材中的Let’s do部分基本都是用動作來做,讓學生領會句子的意思。這種設計情境并加以動作的方式不但可以增強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并且可以讓學生自如地將這些句子運用到生活中,甚至可以流利地與外教進行交流。
4.借助肢體語言降低對話教學的難度
由詞到句,再到簡短的對話,這是一個連貫的過程。雖然小學英語課程中的對話內容不難,但對于初學英語的小學生來說,想要準確地表達出句子的重音、輕音、聲調、降調等語調仍有很大的難度。
在教學中,教師做手勢往上揚表示升調,往下降表示降調,然后在指導朗讀時,碰到一般疑問句時,老師做上升的手勢讓學生讀聲調,用下降的手勢讀陳述句、感嘆句、祈使句和特殊疑問句。當教完一篇對話時,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手勢指導下背出課文的內容,這在無形當中,降低了學生復述課文的難度,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總之,教師課堂中的肢體語言是學生有意注意的起點,無意注意的燈塔,在教學中起著“無聲勝有聲”的作用,能使課堂達到“眉來眼去傳情意,舉手投足皆語言”的境地。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恰到好處地運用自身的肢體語言,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能時刻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樂于學,勤于問,善于思考,能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始終保持“樂學”的態度,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M.W.艾森克、M·T·基斯.認知心理學(第四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姜梅艷.教學中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注意力[J].上海教育,2001(4)
[4]蘆丹.淺談英語教學中的體態語[J].科學教育,2008(6)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