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是思考的培育者,不是知識的注入者。”這在現代課堂教學改革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讓學生充分發展的機會和空間,讓學生學會思考、提問、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得到自我發展。因此,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重點注重培養學生以下三方面的語文能力。
一 培養自我表現的能力
我在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注意積極創設民主、自由、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打破了“滿堂灌”的注入式教學,讓學生在一種寬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習,使學生樂于思考、敢于發言,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使學生內在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掘,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教學《凡卡》時,組織學生討論:當凡卡把信寄出去之后,會發生什么情況呢?爺爺是否會接他回鄉下呢?我要求學生針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然后寫一篇想象作文,在討論中學生發言非常熱烈。有的學生認為爺爺收到信后一定會來接他回去,因為凡卡是爺爺唯一的孫子,年僅九歲受盡了折磨,爺爺肯定不忍心再讓凡卡在莫斯科待下去了。有的學生卻認為:爺爺是不可能來接他的,因為爺爺是日發略維夫老爺家里的守夜人,他也是一個沒有地位的人,他根本不可能去接他,也不敢去接他,鞋店老板早已與爺爺簽了合同要當三年的學徒!有的學生又說:從課文的結尾看爺爺是不會去接他的。因為,那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窮人的命運是悲慘的,得不到別人的同情,他們的命運不堪回首!學生的討論是那么熱烈、思維空間是那么廣闊。幾乎每節課都閃現了學生智慧的火花。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 培養質疑問難的能力
由于學生養成了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通過自學課文理解了課文的基本內容,有時學生通過查找有關資料已獲得了許多直接經驗。因此,課堂上學生不再滿足于課文所提供的僅有知識,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對知識的探索研究,希望對課外知識有所了解。如在學習《鳥的天堂》一文時,學生紛紛提出:大榕樹為什么會長得那么茂盛?為什么枝上會生根?沒伸進泥土里的根有什么作用?晚上鳥兒歸巢休息了為什么叫“棲息”不叫睡覺呢?這兩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所以,我不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們動手查找資料,共同討論,找出答案。正是以學生為主體,共同參與的精神,讓學生在質疑中獲得了新知識,有一種愉悅感,使課堂教學充滿了活力。
三 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
布魯納說過:“學習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是要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作為一名新時期的人民教師,更應該明白: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如在《鳥的天堂》一課,在教學“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時,我不是提出“顫動”是什么意思,“似乎”寫出什么,“新的生命”指什么等問題來讓學生討論,而是讓學生自由反復讀第八自然段后,展開小組討論,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通過反復朗讀,主動探究這句話所描繪的景象,并展開熱烈的討論。學生在認識活動中,不僅體會到大榕樹充滿生機的美,而且發展了多向思維和求異思維,培養了創新精神。當然,共同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經過長期實踐才能養成。在進行合作學習的初期,許多學生要求交換座位,自愿結合,這樣有利于共同合作。如有的學生反映:我根本無法與我的同桌合作學習。面對這一問題,我答應了學生的要求,并進行了嘗試。這樣實驗了一段時間,體會到這種做法沒有面向全體,不利于差生的發展,拉大了優等生與差生的距離。于是,我在教學中更加關注差生,以樹立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創造機會讓差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鼓勵他們發現自身值得驕傲的優點。在班上建立了“差異性評議”,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創建共同合作學習中以好帶差的“一幫一”活動。學生們增強了集體意識,課堂上變個體競爭為小組競爭,大家紛紛把幫助后進生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為本組差生的進步而感到驕傲與自豪。正是在這樣一個充滿共同合作學習的氛圍中,樹立了良好的風氣,增加了學習的樂趣。
在自主學習的實踐中,我和學生打成一片,相互支持,相互學習,在我體會到學生對我的尊敬和學習語文的興趣的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師生間共同合作學習的良好風氣也形成了。
總之,自主學習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在課程改革中不斷探索,才能把學生培養成跨世紀的一代新人。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