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受現實應試教育和教師教學的影響,現在的學生受許多條框的束縛,寫作能力沒有較大的突破與創新。學生缺乏寫作興趣,為寫作而寫作,作文題材狹窄,沒有創意,內容虛假,格式老套,根本寫不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學生自身的條件是首要因素,學生是否對作文有興趣?是否在寫作方面有一定的積累,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有直接影響。其次老師的教學教法也是一個方面,老師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對學生作文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以嘗試:
一 進一步弘揚閱讀工程,加大閱讀力度
這里的閱讀不僅僅是指語文課內的閱讀,更不等同于語文課本的學習,還包括大量的課外閱讀。只憑借語文課內的閱讀,是難以滿足積累語言材料的需要的。早在50多年前,葉圣陶先生就指出:“國文課本為了要供學生試去理解、試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長;太多太長了,不適宜做細琢細摩的研討功夫。但是要養成一種習慣,必須經過反復的歷練。單憑一部國文教本,是夠不上說反復的歷練的。所以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
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首先要為學生創造大量閱讀的條件。我們在班內設了一個小書架,發動每個學生從家里拿來幾本書與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換。
在學生有書讀的情況下,要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率,還需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選擇性閱讀。拿到一本書,首先得問自己,我想從中得到些什么?接著快速讀目錄,以獲得一個總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讀的內容,反復讀,在讀中自悟,在讀中自得,記住其中的要點、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詞佳句、古詩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門別類地摘在筆記本上。
二 觀察與思考
不久前,我們針對學生的作文現狀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顯示,56.1%的學生認為寫作最大的困擾是無事可寫。問及最喜歡寫哪類作文,僅有32.3%的學生選擇寫生活中的真人真事。
作文源于生活。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著不計其數的新鮮事,可惜有些學生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可見,無材可寫的根源是不善于觀察。要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與思考,時時處處做生活的有心人。觀察時應調動一切感官,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進行細致的觀察。對觀察到的現象,要給自己多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并勇于向別人請教,要進一步分析、綜合、比較、判斷,以獲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并將其記錄下來。
三 抓基本功,讓學生穩步發展
一是扎實抓好口頭表達基本功,由講導寫。口頭表達訓練從組詞、造句,到要求學生看圖說幾句話或一段話,再把說的寫下來,這樣由易到難,學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做到。二是指導學生寫好短文。如寫日記,看圖寫短文,把一件事按順序寫下來等,其中應以寫日記作為常練之內容。三是對學生進行分段、布局、謀篇和確定中心思想的訓練。
這樣通過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基本功訓練,學生的作文基本功不斷加強,而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學生作文的難度也就大大降低了。
四 關注作文的評價、批改、修改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來說十分重要。評價得當,能激勵學生敢于作文、樂于作文。同時也應根據實際情況,對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的評價。記得有一次,我在批改作文時,發現有一個平時作文水平很差的學生在他寫的文章中準確地用了一個表示時間過得很快的詞:“一瞬間”。于是我在他作文批語中是這樣寫的:“‘一瞬間’這個詞你運用得太妙了,真是恰到好處。老師相信你以后會積累更多優美的詞句,然后靈活運用在作文上。相信以后你的文章會寫得更精彩,老師期待著你的佳作。”由于我注重對這類學生作文的評價,善于發現這類學生的亮點,鼓勵他們寫作,同時對他們的作文做好批改,因此,這類學生的作文有了很大進步,也因他們的進步讓其他差生得到鼓勵、看到希望而大膽去寫自己的作文。
五 訓練書寫能力
書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寫作速度。因此,進行快速作文教學,必須強化書寫能力的訓練。作文不是書法競賽,并不要求鐵畫銀鉤,但也不能龍飛鳳舞,我們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把字寫得清楚、規范、工整。具體做法主要是臨摹字帖,每個小學生應自備一本楷書字帖,逐日臨摹,堅持不懈,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總之,通過素質訓練,要使學生想寫作文,愛寫作文,并且有東西可寫,有話可說。
綜上所述,要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應該始終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思想認識實際,要鼓勵他們學會從生活中觀察,在生活中寫作,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讓我們的作文教學過程更加有情趣。克服學生對寫作的害怕情緒,加大課外閱讀量,做好作文素材的儲備,由“厭寫變樂寫,由被動變主動,由低效變高效”,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