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國統一考試(湖北卷)有這樣一道古詩鑒賞題: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華清宮
吳融
四郊飛雪暗云端,惟此宮中落旋干。
綠樹碧檐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
過華清宮
李約
君王游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
兩首詩描寫了不同時期的華清宮,請指出兩者主要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表現手法,并作簡要說明。(4分)
兩首詩各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這是從內容和寫法兩個方面考查學生的鑒賞能力。所選古詩意象清晰,語言流暢,易于理解,筆者即將其作為拓展閱讀的材料,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再作討論交流。對于第一題,學生的答案發生了分歧,有的說運用了對比手法,有的說是映襯,各執一端,相持不下。而報端所載“參考答案”則是“兩首都運用了對比(或對照、映襯)手法”,可見說“對比”或“對照、映襯”都是對的。那么,兩者是否說的是同一概念而無區別呢?回答是否定的。
對比,又稱對照,映襯,或稱襯托。兩者相通,而又不完全相同,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有時既是對比,又是映襯。如上述兩詩,映襯同時存在。對比,一定有對立的兩端,如冷暖、明暗、輕重、多少、生死、有無等相生相克的矛盾對立面,方可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使事物的物質更為顯豁,事物的變化之理更為彰顯。如《華清宮》以宮外的飛雪陰云、分外嚴守與宮內的綠樹掩映、溫暖明凈形成對比,同時也相互映襯,形成色彩鮮明的畫面,讓人深刻地感受到咫尺之間的兩重天,沉湎于享樂的統治者哪里知道人民的饑寒和疾苦!這是在同一時間、不同空間所形成的對比,即空間對比。《過華清宮》則是在同一空間、不同時間形成的對比,即時間對比:昔日的華清宮是歌舞升平、霓裳羽衣、玉輦游樂;今日則是雜樹叢生,一片荒蕪,全不見了繁盛的蹤影。這一枯一榮的今昔對比,亦是映襯,以往日之樂之興襯今日之哀之衰,形成滄海桑田、人事無常的歷史畫卷,不僅是感嘆王朝興衰,不僅諷刺了封建統治者的荒淫無度,更是讓人行走于一種活生生的色彩斑斕的歷史長廊中,審視自身的弱點,獲得“一曲霓裳四海兵”的歷史預警,從相互映襯的意象中產生對自然之理的徹底洞悉。這比一般的對比更具詩意和滲透力。
那么,有沒有只是對比,而非映襯呢?有。如:“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是對比而非映襯。“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亦是對比而無映襯。這在抒情詩和議論文中尤為多見,以直抒胸臆和彰顯觀點而成警世格言見長。
有無只是映襯而非對比呢?亦有。常見的“烘云托月”法即是,故又稱烘托或襯托。按構成映襯的諸元素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兩類:(1)以賓襯主。作者為了凸顯主體形象或主觀感受,在統一的藝術布局下狀物、寫人、繪景,以達到“烘云托月”的美感效果。其中包括以實襯虛、以動襯靜、以樂襯哀、以多襯少等表現手法。如《陌上桑》,詩人通過對少年、行者、耕者、鋤者反應的描寫(實)來襯托羅敷的美貌無比(虛),《琵琶行》三次寫江月以烘托人物繾綣的情感,這都是虛實相生而以賓襯主的映襯手法。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都是以動襯靜。又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杜甫在春天的時日被叛軍擄掠至長安,看到了什么呢?只見國家殘破衰敗、滿目荒涼,可山河還在,長安城里又是春天來臨,草木叢生、濃綠成蔭。但盡管春花流金溢彩、無限嬌媚,只能令詩人傷心“濺淚”;盡管春鳥婉轉啼鳴、生機盎然,只能令詩人魄動“心驚”。抓住春天草木繁茂、花開鳥鳴的樂景,以寫憂國憂民的哀痛之情,這是以樂襯哀的經典名句。又如“萬綠叢中一點紅”之類則是以多襯少的映襯方法。(2)相互映襯。構成映襯的諸元素之間主次不分,產生交錯輝映、相得益彰的審美效果。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這是兩重映襯,先以色彩的相互映襯寫景,“江碧鳥愈白,山青映花紅。”相互映照生輝,極和諧地形成一幅美麗的天然圖畫。而后以賓襯主的抒情,以眼前的暮春美景襯托詩人流落他鄉、欲歸不得的傷感之情。總之,以上諸端,都是映襯,而非對比,有相映成趣之妙,而無刻意對比之俏。
可見,對比與映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并非一個概念。對比的諸項一定要相反相成、相互對立、涇渭分明,形成矛盾的統一體,可以相互映襯,也可以不映襯。映襯的諸項一定要相關,不一定要相反。如“江碧、鳥白、山青”只是相關,并不相反,所以并不形成對比。但也可以相反。如動和靜、樂和哀、虛和實等,都是相對立的概念,但都是以賓襯主,構成賓主關系,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只是映襯,而非對比。若對立的諸項并不構成賓主關系,而是以鮮明的意象相互比照和烘托,那就既是對比,又是映襯。
總之,對比和映襯是詩文寫作中的常用手法,結合具體的詩文閱讀品味,讓學生有真切的感情和明晰的判斷,是很有必要的。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