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是人類探索未知世界奧秘的重要理論依據,它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學以致用,不斷實踐,在生活中懂得應用物理知識,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生活。
【關鍵詞】高中物理 課堂教學 生活知識 師生關系 探究性學習 多媒體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9-0137-01
一 物理課堂教學結合生活知識,學以致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物理在如今的生活中有著更加廣泛的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把物理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有利于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學生身邊的事例去解釋一些物理現象,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索物理知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實踐能力。如摩擦力,它在社會生產生活實際中廣泛應用:人們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十分困難,這是因為接觸面摩擦太小的緣故;滑冰時穿的滑冰鞋安裝滾珠是把滑動摩擦轉為滾動摩擦,從而減少摩擦力;汽車上坡打滑時,在路面上撒些粗石子或墊上稻草,靠增大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力,汽車就能順利前進,可見,對于有利人類的摩擦力要充分利用,而不利于生產生活的摩擦力要盡量減少。又如夜間走山路時,人們常用手電筒照明而不用戴頭燈照明,戴頭燈照明比手電筒照明效果差,因為頭燈的光線從頭部發出,接近眼睛的位置,燈光照射不到的區域,眼睛也看不到,視線范圍較小;手持電筒照明的位置比眼睛低,地上的障礙物便會形成影子,路面比較有立體感,這樣光線照射不到的區域,眼睛卻能看到。
二 物理課堂上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幾千年的傳統教育中,師道尊嚴的思想深深地烙在我們的心里,教師是知識與真理的化身,不允許學生對教師的權威有半點質疑,教師是課堂的主人。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才能創造高效的課堂效率。教師應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對每個學生給予充分的尊重和關愛,及時對學生的進步鼓勵,耐心幫助改正缺點,對于學生個性給予包容,理解學生的苦惱。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關注學生內心世界的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欣賞,把更多的時間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責任感,提倡在合作中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在生活中,還要融入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及時給予幫助或指導,了解學生的所作所為,才能有的放矢地和學生進行思想交流,才能獲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有一次,在上物理課時,一個學生做了小動作,我發現后很生氣,但我沒有當面指出來,我邊講課邊走到他身邊,在我的注視下他慢慢地低下了頭,知道自己犯了錯。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說:“下了課到辦公室來一下。”下了課,他來到辦公室,對我說:“老師,我錯了,我保證以后不再犯錯,您原諒我吧!”我笑著對他說:“很好,既然你認識到了錯誤,我就相信你一次。”他真的沒有再犯。后來,我多次和他談心,他進步很快。作為教師沒有當面指出學生的錯誤,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私底下教育,效果會更好。
三 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探究性學習以學生為主,改變了學生處在被動地位的傳統教學模式,通過各式各樣的探究活動去觀察、搜集資料、實驗等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勤于觀察、善于思考、勇于創新的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探究性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科學探究能力,開發了人體潛能、塑造了健全的人格、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平拋運動”時:我在教學中發現有很多學生對平拋運動不理解,錯誤地認為半徑就是平拋運動水平位移。于是,我用雨傘當場進行了演示,雨傘半徑為r,邊緣高出地面為h,讓雨傘以一定的角速度進行旋轉,使雨點從邊緣甩出落到地上,求雨點在地上所形成的半徑?這樣學生對平拋運動的有關問題很快就理解了。因此,實驗探究是教學的理想方式。運用物理實驗進行探究教學,把空洞枯燥的理論課上成有血有肉的探究課,促成了學生知識的遷移,增強了學以致用的能力。
四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傳統教學較單一,課堂上靠教師的一張嘴和一支粉筆、黑板,學生聽起來枯燥、乏味、效率低下,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想象,從而產生厭學情緒。多媒體技術是聲、文、圖并茂,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交互性強、共享性好等特點,利用多媒體把一些課堂上無法用實驗演示或雖無法揭示其本質規律的物理過程的等內容展示出來。如電源電動勢、曲線運動的軌跡、原子核的組成、電子云、核外電子運動、布朗運動、光電效應實驗、原子的能級躍遷、原子彈爆炸等通過多媒體的展示,模擬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增強了學習興趣,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縮短了教學環節,提高了教學質量,促進了學生提高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能做實際操作或實驗現象十分明顯的實驗,就不能用多媒體來代替實驗。
總之,時代的發展,對教師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教育理論,增強職業技能,才能迎接新的挑戰,實現自我價值,培養出新時代的人才。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