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追問技巧是在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基本問題之后,針對這個問題,教師窮追不舍地繼續對學生進行深度提問的一種教學方法。本文就此對小學數學課堂的問題追問技巧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 問題 追問技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9-0147-01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追問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問題追問,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 針對問題進行深入追問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在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時,有時思維會受到限制,出現思維呆滯的情況,停留在某一層面,從而對問題的探討不夠深入。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對問題的追問,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把對問題的思考向更深層次的方向發展。如在教師講解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被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這一章的內容時,教師舉出了以下算式讓學生進行計算:
11÷3=? 18÷3=?
29÷5=? 45÷5=?
52÷7=? 60÷6=?
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學生依據自己掌握的相關知識,在對上述問題進行除法運算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計算結果,如A組、B組兩種情況:
A組:11÷3=3……2; 18÷3=6……0;
29÷5=5……4; 45÷5=9……0;
52÷7=7……3; 60÷6=10……0
B組:11÷3=2……5; 18÷3=5……3;
29÷5=4……9; 45÷5=8……5;
52÷7=6……10; 60÷6=9……6
從上述的計算結果我們可以看出,A組的答案是正確的,而B組的答案則是錯誤的。在學生知道正確答案之后,也許就不會再繼續思考下去了。這時教師就應繼續追問學生,B組的答案也符合“商乘以除數加上余數等于被除數”的條件,為什么是錯誤的。通過針對這個問題對學生進一步追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對這個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通過問題的追問,從而讓學生知道,如果余數比商數大,要繼續擴大商數,從而確保余數達到最小;而對于那些能夠整除的,要進行整除運算,不要再有余數。
二 針對獨特思維進行追問
在教學活動中,對于教師提出的同一個問題,學生的答案雖然都一樣,但對于問題的具體思路卻有所不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對一些學生的獨特思維方式進行追問,可以發現學生的簡便算法和發散性思維,從而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多進行創新思維和發散性思考。如在教學二年級第七單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教師讓學生對這樣一道數學題進行計算:1000-353=?大多數學生都是通過運用減法運算法則直接進行計算,從而得出答案647。其中一個學生說他不是直接運用運算法則進行計算的。教師就追問說:“那請你告訴大家你是怎么計算的,好不好?”學生回答說:“我是用999減去353,然后再加上1,從而得到結果的。”當時很多學生聽后認為其方法并不簡便。接著,教師追問道:“你為什么要用999呢?”該學生回答道:“999減去任何一個三位數都不用再借,計算起來比較方便,有時我口算都能得到答案。計算之后,只要再加上1就行了。”這時教師和學生才恍然大悟,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教師通過對學生的這些獨特方法的追問,不僅可以讓其他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而且有利于促使其他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多動腦,對問題進行創新思考和解答。
三 針對錯誤進行追問
在數學教學中,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有時候學生在判斷時會出現錯誤,對學生的錯誤進行追問,可以引發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討論,從而讓學生在討論和反思中掌握知識。如在講解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代數的初步認識”的內容時,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問2b與b2是否相等?并舉例說明。有學生認為2b和b2相等,當b=2時,2b=2×2=4,而b2=2×2=4。有的學生則認為2b和b2不相等,當b=4時,2b=2×4=8,而b2=4×4=16。那么,究竟哪個才是正確答案呢?哪位學生再舉例說明一下?通過進一步追問,其他學生又對此進行了發言。當更多的學生舉例證明2b和b2不相等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2b表示的是兩個b相加,而b2則表示兩個b相乘,從而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四 結束語
總之,問題追問技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有利于課堂活動中師生的互動交流,營造濃厚的課堂氛圍,而且有助于學生對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討論和思考,從而促使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亦秋.讓追問在小學數學課堂交流中熠熠生輝[J].學周刊·C,2011(9):126
[2]朱恩德.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追問的作用[J].空中英語教室·新教師教學,2010(10):124~125
[3]施曉芬.有效利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追問[J].教師,2012(18):67~68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