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活動,應當是一個充滿活力并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當搭建相應的活動平臺,給學生創設一個從事數學活動的空間,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意識,在活動過程中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形成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和技能。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讓課堂充滿活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就如何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談一點認識。
一 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重新定位師生關系是構建活力課堂的前提
學生是課堂活動的核心,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學活動最終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各種觀點和意識,以及他們對任何一個問題的回答無論對與錯,都是他們內心思維的結果,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基礎性資源,他們應該是課堂中的主體。假設沒有主體的參與、沒有師生之間的相互交往、沒有學生的積極互動,課堂活力從何而來?
要讓主體積極互動,讓他們能主動表現和參與教學活動最基本的形式是造就一種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作為教師,應相信學生,相信他們的創造力。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表現欲望。教師還應該認真了解自己的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課堂表現能力。只要教師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正確定位師生關系,學生在課堂中將會得到更好的鍛煉,展示出課堂活力。
二 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新教學觀念是構建課堂活力的基礎
教學過程實際上是老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實踐教學內容而共同參與和溝通合作的過程。教學目標和內容是對“人”實現的,也是要對全體學生實現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要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際關系”,樹立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始終把自己看做是至高無上的,認為學生的知識都完全靠老師的傳授,認為老師不講,學生不可能懂,因而沒有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主人,沒有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觀念導致課堂上只有老師的聲音,學生不主動參與學習和探討。新課程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只有這樣,才會產生課堂活力。
三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搞好導入設計是課堂活力的開端
課堂導入十分重要,設計巧妙的課堂導入,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整堂課的興趣,能啟迪學生思維,對組織教學有重要作用。如果課堂導入設計得巧妙,便能促進學生以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旺盛的精力去探索知識,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勢。這樣的數學課堂,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生沒有負擔和壓力。一些老師在上課時不注意精心設計課堂的開端導入,一上課就直奔主題,使學生感覺每節課都是深奧的知識,從而造成學習壓力,喪失學習興趣和信心,更不愿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因而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沒有活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堂課的開始,學生都存在著對新知識掌握的渴望,但是這種渴望的情緒雖強烈但卻短暫,如果教師不抓住課堂開始的良好契機,不通過優秀的課堂導入去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那么這堂課肯定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教師注重導入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堂課教學成功的重要開端。
四 拓展自主學習空間,設計彈性教學方案是構建課堂活力的保證
要讓課堂充滿活力,教師還應注意課堂的彈性設計。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既要注重于整體,又要立足于個體,為每位學生的學習活動都提供條件,給每個學生都留出自主的空間和想象的余地。作為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還應把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創設一些比較貼近實際生活的情境,可以采取一些巧妙的互換方案,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既要注重知識目標,更要注重學生實際可能達到的生活目標,還要增強目標的彈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達成目標的可能。同時,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過程時要注重環節關聯,把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以及活動的相關形式和預期效果設計成富有彈性的綜合型教學方案。
五 培養學生自主能力,注重教學過程的駕馭是構建活力課堂的關鍵
數學是一個思維性與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習數學時必須讓學生直接參與,直接參與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手段。通過搞好導入、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再加上老師很好的課堂調控能力,必將促使學生直接參與。通過參與,積極思維,可以發展思維能力,培養敏捷性、深刻性、獨立性、創造性等思維品質。學生只有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才能掌握學習方法,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積極參與學習,可以形成課堂教學自主化的局面,達到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的目的,整個課堂自然而然就會充滿活力。
無論教學方案設計得多么完美,最后都得由教師來完成,如果不把教學方案變為教學實踐,那么,再優化的方案也只能是一堆無用的文字和符號,教學設計就毫無意義。因此,教師一定要在實施教學方案時讓課堂“活”起來,要能充分的駕馭課堂,調控課堂相關因素,做到課堂教學“心中有預案,行中無定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固定的知識與動態課堂有機地結合起來,讓課堂真正互動起來。作為數學教師,一定要善于捕捉課堂中的各種信息,抓住時機,找準切入點,不斷地調整課堂教學方式,形成真正充滿活力的動態課堂。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