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童年時學習數學時能得到什么?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如何培養發揮學生的數學潛能?是死記硬背還是探索創新實踐性學習數學?這些問題時時縈繞在每位教師的腦海中。無疑,只有探索、創新、實踐性學習,才能讓孩子體會到數學的樂趣,才能讓孩子知道數學就在身邊,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一 轉變教學觀念
要想讓學生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教師要首先改變思想,建立新的教學觀。近年來,我國的教育觀念不斷更新,新的教學觀就是要讓學生在數學中能探索創新實踐性地獲得知識,讓學生對數學不再感到無用、神秘、陌生、遙不可及。
二 創設課堂氛圍,培養探索意識
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以成為傳遞知識的無聲媒介,啟迪智慧的無形鑰匙,使教學收到“內神外韻”之效。
1.明確基調、精心構思
俗話說:“只有運籌帷幄,方可決戰千里。”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確定課堂氣氛的基調。如教學應用題時,因為內容相對枯燥,教師備課時就應讓氣氛活潑些。可以把應用題的出示變成講故事的形式,講解過程要幽默。在學習百分率時,我是這樣設計的:我想開榨油廠,現在要招聘廠長,這里有三道測試題,凡能解答正確的均能受聘,月薪2000元。(1)用2000千克花生仁榨出花生油760千克,請寫出求花生仁出油率的公式并計算出花生仁的出油率。(2)現在5000千克花生仁可榨油多少千克?(3)要榨出5000千克花生油,需要花生仁多少千克?經過這樣的處理,學生在歡笑中輕松認真地計算起來。
2.渲染氣氛,創設探索氛圍
確定了一堂課的基調,不等于形成了某種課堂氣氛,教師走進了課堂,也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出現了某種氣氛。因此它還必須依賴于教師的工作,依賴于教師努力地創設情境,渲染氣氛。記得在一次全國中小學說課比賽活動中,有位數學教師在講授相似三角形時提出了一個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問題:校內有楊樹,校外有小河,誰有辦法不上樹測得樹高、不過河就測得河寬。頓時,全班學生立刻沉浸在探索的氣氛中,整個教學過程就成了尋求答案、探討方法、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了。
三 創新能力的培養
1.在開放式教學中,構建開放的思維空間,培養創新意識
開放式教學主要體現在答案的開放性、條件的開放性、綜合性開放題等。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一課時,啟發提問:你能利用已學過的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嗎?這一問使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隨之被激發起來,每個人都投入到了緊張的創造活動中,一種又一種的推導方法在他們動手、動腦中產生。有的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推導出計算方法;有的用一個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推導出計算公式;有的用正方形研究;有的用長方形研究,在推導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激發和培養。
2.在“問、動、說”中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
第一,古人把學習稱作學問,并指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問就是收獲的開始。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此,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如在學習倒數的認識時,先出示這樣一道題:0.75×
( )= ×( )=8× = × (0除外),教師和學生
一起解答,這就出現了學生認真思考,積極討論卻不知答案,而教師卻很快說出答案,兩者形成鮮明對比,這時學生都問:“老師您是怎么口算出來的,老師快給我們講講吧?!睂W生的問題,就是他們內心渴求知識的表現,通過問收獲到的知識,比學生直接接受知識要深刻得多。
第二,動就是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促進思維的發展。皮亞杰曾指出:傳統教學法的缺點就在于往往是用口頭講解而不是以實際操作開始教學。
例如:教學分數時,讓學生親手分一分、折一折、擺一擺,體驗平均分的含義;教學幾何初步知識時,不僅要通過作圖,測量形成表象,還應讓學生親手做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等,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了,思維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第三,說就是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一些具體做法、想法,鼓勵學生用口、手、眼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
如在學圓錐體積的計算一課時,學生在親自做完實驗后,讓他們談一談自己的想法,有的說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
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 ;有的說我覺得用沙子做實驗不如用
水做精確;有的說做實驗一定要認真不能圖快,一不小心就會不準確,原來當一名科學家真不容易……通過說這一環節,道出了他們真實的內心感受,使學生的思維有了更深更廣的發展。
四 實踐能力的培養
近幾年,我國提出了進行數學實踐的口號,2000年教育部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明確提出: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的產生發展依賴于人的實踐活動。兒童思維離不開實踐活動,實踐是智力的源泉。正如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1.改變教材內容,體現“小課堂,大社會”
如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就可改變教材內容,運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教學。我借助每人兩只眼睛,和學生學習了“2的乘法口訣”,借助一只手有5根手指,學習了“5的乘法口訣”,學生不僅學得輕松開心,而且使學生深刻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
2.根據教學內容,開展實踐活動
如在一年級學習了人民幣的認識這一單元,就能開展一次“小小售貨員”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先到商店進行調查訪問,并設計價格標簽、售貨單,然后讓學生進行商品買賣,并評出最佳售貨員、文明顧客等。這樣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人民幣的認識,還了解了錢與貨物的交換,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3.寫寫數學小日記
鼓勵學生寫日記或給教師寫信,這樣教師可以及時的獲得教學反饋信息,做出有根據的教學決策,同時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交流。
4.講講數學小故事
一次一位學生講,今天我量了量我家的冰箱高l.5米、寬0.6米、長0.5米,它的體積約為480立方分米,但它的實際容積卻只有約380立方分米,和實際相比小了,我想長大后設計一種超薄的冰箱讓它裝更多的東西。讓學生講一講他們自己的數學小故事,培養他們的數學意識和觀察能力。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對小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只有讓學生探索、創新、自主地學習,并把知識進行實踐應用,才能培養出創新人才,才能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