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過去的教學活動中,存在學生缺乏主動性的學習、學生之間缺乏相互交流合作等問題。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使課堂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關鍵詞】信息技術 自主合作 探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9-0155-01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老師的啟發和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知識的積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和基礎,合作是促進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徑,探究是自主、合作的目的。三者互為一體,相互促進。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要貫徹新課程理念,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一 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
自主學習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在自主學習模式下,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自主學習并非簡單放任的學習,教師要適時提供自主學習輔助。在信息技術課堂實施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提供適時的、必要的指導,是自主學習成功的關鍵。自主學習不等于自我封閉的學習,學習者需要適時與外部溝通,不斷調整自身的學習策略,尤其是在碰到疑難障礙時,需要得到一定的外部支援,才能使自主學習進一步深入下去,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認的。一名優秀的教師會在課堂中扮演一個幫助者和指導者的角色,走到學生當中,及時發現學習中的問題和錯誤并及時作以匯總,針對共性的問題,在學生嘗試的基礎上簡明扼要地作以講解示范,使學生停滯不前的求知思維豁然開朗,使進入歧路的探索步入正軌,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
第二,自主學習并非僅僅是“完成任務”,而是要注重自主學習后的概括和總結。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常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幾個任務,學生的自主學習通過自主完成這些任務來體現。殊不知,這個階段由于認知水平及經驗有限,大部分學生往往對自己的學習活動缺乏準確的概括和總結。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明確的評價體系,通過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方式,既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理論上的梳理,又引導他們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評價。
二 實現學生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合作學習是指為了達到共同任務目標,學生通過明確分工、團隊互助合作性的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針對一些具有探究性、發散性的問題,如遇到困難,可通過小組合作來實現互助,資源共享,開拓學生思維。綜合性學習往往需要將所學習的新知識整合在一起,學習內容和任務具有廣泛性、開放性。當學生完成這種學習任務時,就需要生生間的合作配合。完成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時,需要同伴的共同努力,也適合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挑戰性的學習任務都具有難度,雖然有時通過個人努力也可以完成,但如果通過團隊間的合作學習,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完成,也方便生生、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還增加了生生間的友情,鍛煉了學生相互間的融合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
如果課堂教學需要延伸,此時也需要同學間的學習互動。如學習了有關“網絡病毒及其危害”內容后,我就設計了一個學習專題:如何認識和利用網絡的積極作用,防范網絡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讓同學們自由組成幾個小組,然后再展開交流探究,把相互的成果進行組間交流和討論,通過同學們的熱烈討論,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更深刻地認識到病毒的破壞作用,習得防范病毒的有力措施,同時同學們也提高了網絡安全意識。
三 實現學生的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探究式學習不同于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它是一種在好奇心驅使下的、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中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結論,這是與以往只追求唯一答案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不同的地方,也正因如此,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探究性學習模式下,教師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要加強雙基教學,扎實探究基礎。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認知能力,展開探究性學習,只有學生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才能順利展開探索教學,完成課程教育任務目標。所以在此之前,學生一定要先接受學習。每一種學習方式,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與其他方式和手段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同學們只有熟練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學習技能,才能提高探究性學習的效率。
第二,要改進評價方法,延伸探究興趣。探究性學習成果是一個動態的、多元的結果。學生的學習所得,可能與我們預期的知識點有所差異,甚至出現一些錯誤的結論,也可能出現全然不知的現象。教師對學習結果的評價要改變傳統的分值評價,要注重學生的具體差異,從個人建構主義學習論出發,在肯定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以及先前認識經驗和認知結構差異的同時,更要肯定個人的主動探究過程,調動起學生主動建構的積極性及潛能,讓每一位學生學會有效地構建自己的知識,并及時修正、調整和重新進行自我認識。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