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養成教育一直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介紹了我校養成教育的內容,在總結我校德育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闡述了如何有效構建校外德育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共同體 校外德育網 習慣養成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9-0162-01
習慣養成是高中德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我校實踐經驗來看,高中階段最適合培養學生的智慧型習慣,如思維習慣等。我校確立了以下六個習慣作為我校養成教育的重點內容:積極主動的習慣、合作雙贏的習慣、與人交往的習慣、敢于承擔的習慣、長期閱讀的習慣、要事第一的習慣。這些習慣不是一個個孤立個體,而是彼此影響、相互滲透的,培養學生不能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需要家校共育。我校經過長期探索,在家校共育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效。
一 構建家校德育共同體
1.成立家長委員會
家長委員會分兩個層次:一是年級組家長委員會,由各班家長代表組成,每班一人;二是學校家長委員會,由從年級組挑選出的12人組成。家長委員會有完善的規章制度、共育目標、活動計劃及權利義務,行使對學校教育的監督權、聽證權,也承擔與其他家長溝通交流的義務,幫助學校與家長在教育問題上實現無縫對接。
2.成立家長學校
學校成立家長學校,有專職教育,并聘任了家長學校專家顧問。每學期針對不同年級的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家長培訓課程。全校性的培訓課程分別有:高中生的七種習慣、高中生應具備四種能力、傾聽是一種態度、良好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高中生的人生職業規劃等。另外通過與學生家長溝通和聯系,了解各種家庭背景下的學生不同的行為習慣基礎,如單親家庭子女、“富二代”子女、外來務工子女等,對各類家長分類培訓,增強養成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 搭建家校交流平臺
1.定期召開家長會
每學期一次的家長會,主要是家長與班級科任老師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一方面,班主任根據學校、級組提出的要求,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向家長進一步宣傳我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另一方面,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探討教育的措施和解決的途徑,以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
2.走進家庭,實現全員家訪
以社區為單位,一學年度實現全員上門家訪,家訪前充分了解學生的個人情況與家庭狀況,做到家訪有疑惑、有目標、有策略;家訪后做好分析總結。通過家訪,一方面向社區和家庭宣傳重視教育的理念,加強家校的溝通;另一方面,通過家訪,老師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成長背景、行為特征產生的原因,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提供更多的支持。
3.利用“校訊通平臺”實現無時空對話
我校90%以上學生家長都開通了校訊通。每周學校、班級科任老師都會針對學生的在校情況,向家長發送信息進行交流;也會針對現階段的教育重點向家長發送一些對家教有指導意義的短信。
學校多角度、全方位地與家長溝通,向家長宣傳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與教育方法,在教育問題上達成共識,形成教育共同體,教育的問題不再是學校或家庭的問題,而是大家共同的問題。德育共同體的形成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基礎和前提。
三 開展家校共育實踐活動
1.邀請家長參加教育活動,促進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
家長不僅是孩子的教育者,也是孩子成長的陪同者。成長不僅是孩子的事情,也是家長的事情。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既要走進孩子的成長歷程中,陪同孩子成長,也要加強自身的學習,促進自己的成長。唯有此,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才能做到高瞻遠矚、運籌帷幄。
一方面,學校邀請家長回校參加各類活動。每年一度的教育教學開放日、親子主題活動、高考百日誓師大會、高考歡送會、重大節日等,我們都會邀請一些家長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與老師一起共同見證學生的成長。另一方面,學校會組織家長和學生一起觀看名家講座、專題教育片,實現共同進步,如北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于丹主講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和《中小學生感恩教育》等,都是極好的教育素材。
2.家校攜手,在主題活動中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校將高中生的六大行為習慣的養成目標滲透到了一個又一個的主題活動中,這些主題活動既有校內的,也有校外的;既有只有師生參與的,又有家長、老師、社區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在一個又一個主題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學生的經歷與體驗促使他們由內而外地改變自己,發展自己,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德育教育是一項巨大而長期的工程,需要學校、家長與社會的共同努力。在長期的探索中,我校已在校外德育網的構建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取得顯著的成效。但如何使這一共同體結構更加完善,框架更穩固、有效,依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成墨初.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