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學生文化基礎差、自制力差、不喜歡學習是職業中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一技之長,立人立業?我經過多年探索,通過整合教材,改變教學方法,以德育教育為切入點,以技能培訓為抓手,走出了一條適合農村職業教育的新路子。
【關鍵詞】淺近的教材 形象的教學 注重實踐 立人立業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9-0182-01
中等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促進縣域經濟及社會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但由于某些社會偏見,職業教育發展仍舉步維艱,特別是中職教育更是困難重重:如招不到學生,招到的學生難管理、留不住,學生普遍不愿學習,上課睡覺、玩手機、看電子書、做小動作或逃課上網、打臺球等諸多現象讓人深思。基于此,陜西省彬縣職業教育中心不斷進行有益的探索、嘗試,多年來終于走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子。
一 整合教材,貼近學生、企業實際,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有用
現行的中職教材普遍繁難,與學生的學習基礎、生活實際、企業用工要求差距較大,學生學不懂,同時覺得所學與實際工作中用處不大,或用得不多,就產生厭學情緒。為此我們奔著夠用、易學的原則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對教材進行整合,刪除偏難和與日后工作聯系不緊密的內容,增加與企業銜接密切的、與本職崗位相關的新知識,激活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 改革教學方法,突出學法的探究與實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為此我們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特別是仿真教學、數字化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再現情境,化抽象為形象,變空洞為具體,同時把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合作小組,通過任務驅動,項目實施等行動導向教學,實現高效課堂。
三 以實訓實踐教學為抓手,促使學生能力上手
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教師在“做中教”。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在做的同時學到知識與技能,在完成“產品”同時完成作業,“課堂即車間,學習即工作,作業即產品”,尤其使每位學生在見習期間不但了解了企業,明確了崗位標準,而且端正了學習態度,促進了學習積極性,為期一年的頂崗實習既強化了技能又提高了理論水平。
四 加強職業指導教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中職教育的落腳點就是培養技術型工人,素質高、能力強,才算得上是企業和社會認可的人才。“先學做人后學技藝”是中等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我們的目標是:為我國先進制造業崛起、服務業的發展,培養、培訓“能說、會寫、善干”的技術應用型人才服務;為具有另類智力特點的初高中畢業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為發展縣域經濟、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五 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努力探究人才培養模式
經過多年探索陜西省彬縣職業教育中心構建了“六五四”人才培養模式。也就是“六個結合”、“五種對接”、“四項合一”。
“六個結合”,即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相結合;專業教師與能工巧匠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相結合;能力考核與技能鑒定相結合;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結合。
“五種對接”,即通過工學結合即企業實習,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通過行動導向教學,實現課堂教學和工作領域任務的對接;通過評價體系改革,實現教學考核標準與生產標準對接;通過大量的實踐教學,促進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通過頂崗實習,實現學生身份與職工身份對接。
“四項合一”,即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學徒合一、實訓與生產合一、作業與產品合一。
“六五四”人才培養這種模式不但極大地提高了教育效果,同時也為陜西省彬縣職業教育中心贏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2012年十月陜西省彬縣職業教育中心被國家四部委確定為國家級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示范項目學校。
誠然,職業中學學生文化基礎普遍差,學習興趣低,個性差異較明顯,情緒波動大,易沖動,加之生源結構復雜(除了大部分是初中畢業生,也有少部分中學沒畢業,還有社會閑散青年,本地學生居多,也有外省的,年齡差異較明顯),專業、班級不均衡(純男生班、純女生班),這就使我們的教育教學難度加大,學生的培養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N].中國教育報,1993.2.31
[2]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EB/OL].http://www.
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836364.htm
[3]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九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的意見[N].中國教育報,2011.11.8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2008
〔責任編輯:肖薇〕